【中国海归】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这是小学语文教材《钱学森》一文中描述钱学森回国的一段话。
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青少年时期的愿望是为中国造火车,抵御外侵。因此,他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毕业后,考入交通大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机械工程系。后来在1932年淞沪抗战失败的震撼下,他急切地要为国家民族的强盛出力,其志向从造火车的愿望转变为设计制造飞机。
1935年,钱学森获得“庚款留学”的机会,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飞机设计与制造。1936年,钱学森硕士毕业,赴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冯·卡门教授读博士。在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深为这所著名大学的民主学风和创新氛围所感染。他后来回忆说:“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想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地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
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经过3年的潜心研究,钱学森完成了《高速气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论文,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的“热障”理论和与卡门共同命名的“卡门-钱近似”公式,使波音公司推翻了B-47飞机的原设计方案。他还写成《工程控制论》一书,从而成为工程控制论开山鼻祖。恩师卡门翻阅后,欣慰地说道:“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带着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儿女踏上了回归祖国的旅程。为了这一天,他整整煎熬了5年。时任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的金贝尔曾给司法部打电话说:“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到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中国。”
然而,作为拿美国飞行员交换的华沙大使级谈判的成果,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钱学森终于得偿所愿,踏上回国之路。这一天,钱学森的心情很好,他对采访的美国新闻记者说:“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我不打算再回美国了,我已经被美国政府刻意地延误了我回祖国的时间,个中原因,建议你们去问美国当局。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1956年,钱学森参与制定中国第一次五年科学规划。1960年,苏联单方面毁约,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1960年6月10日,苏联专家从中国撤走仅仅17天,钱学森就指导大家凭借工程控制论,利用国产燃料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近程弹道导弹,且准确命中目标。一个多月后,国产近程导弹相继问世,且高准确度命中目标。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毛泽东特别高兴。向来反对为其过生日的他,破例地过了一次生日。工作人员将拟定入席者名单交给毛泽东审定时,他看了3桌客人的名单后,十分郑重地将钱学森从另外一桌调到了自己那一桌,而且让钱学森的座位紧挨在自己身边。宴会中,毛泽东笑着说;“今天,请各位来叙一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的火箭试验成功了,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更有底气了!”
翻开钱学森的履历表,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官”越做越小。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初建时,钱学森出任院长一职,后来他主动要求降职任副院长。他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后来要求辞去政协的一切职务。他如此煞费苦心就是为了专心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1995年5月,经钱学森同意,他的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将学校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题写了馆名,这是中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以在世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图书馆。
如今钱学森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思想、精神与贡献,已载入青史册,写入永恒。他的名字,与整个民族对那段光辉历程的深情追忆相连,同时,也唤起国人对未来岁月的深层思考。
从受命筹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并出任院长开始,钱学森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研制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领导了以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发展规划。他见证了并引领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除此之外,他在系统工程、系统科学以及思维科学等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位老科学家曾说:“在新中国科学界,钱学森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如果没有他,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会延迟若干年。”
本文选自《百年海归 创新中国》,主编王辉耀,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