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主导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银行的筹划与转型

李山,国家开发银行首席国际业务顾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咨询委员会副主席。

  时势造英雄。身处改革开放时代的李山,是被时代选中参与中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幸运儿,成为新兴的投资银行领域的行业领袖。他是业内的传奇,但也充满了争议。他逐梦般的理想主义性格,决定了其英雄式的特殊人生轨迹:求学、出国、华尔街、改革、创业、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

  1963年,李山出生于四川省威远县。18岁那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系,成为当时所在的县城第一位走进清华园的孩子。毕业后,李山留校担任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等职务,原本可以在国内通过仕途发展的他,却在这时选择了赴美留学。七年之后,李山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而后在华尔街最负盛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担任国际经济学家,学习并亲自领略到了世界上最顶尖级的金融银行运作系统与经营管理理念,成长为一名叱咤国际资本市场的精英。

  国外优渥的待遇没有让他安于现状,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在蠢蠢欲动。亚洲金融危机表明,投资银行技术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核武器技术对一国军事安全的重要性。他要帮助中国立即着手发展自己的世界一流投资银行,阻止外国投资银行垄断中国资本市场,增强中国经济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

  1996年,他与两位清华经管学院的老同学在旧金山重聚。他说出了心中酝酿已久的一个计划:“明年7月1日香港回归,我准备组织一批在全球各大投资银行担任高级职务的中国留学生同一天辞职,创办中国自己的投资银行。”李山相信,他一定能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因为他清楚,在国外各大投资银行工作的中国留学生中,不乏担任高级职务的佼佼者,虽然一些人年薪超过百万美元,生活优裕,但并不愿意长期为外国资本家打工,希望有机会回国工作,与外国老板在中国金融市场一争高下。这既符合投资银行家的冒险精神,又能把他们的才智贡献给国家。

  他首先找到在世界一流投资银行美林公司担任董事的葛甘牛,后者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20世纪80年代最早进入华尔街的中国留学生之一,有丰富的股票交易经验。他们开始草拟给国务院领导的倡议书。

  1997年2月,时任高盛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的李山,陪同总裁汉克·鲍尔森(Hank Paulson)在中南海紫光阁拜会当时的副总理朱镕基——李山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书时的老院长。当年,李山去美国加州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告别时朱镕基叮嘱:“学成一定要回来。”李山回答道:“没问题,我出国经过严格政审,一定会回来。”朱镕基说:“不是政审的问题,国家确实需要人才。”

  阔别十年的恩师向李山伸出了手:“我的学生怎么都不回来?”

  “会回来的。”李山有些惶恐。

  “我需要付你高盛的工资吗?”

  “不需要,只要能为国家做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就行。”李山斩钉截铁地答道。

  两个月后,朱镕基在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发表演讲时,赵纯均副院长呈上一个文件袋,报告了一个消息:“李山愿意回来工作。”

  里面装着的一份沉甸甸的文件,正是李山费尽心血拟就的一份关于国家投资银行的倡议书,并提出:利用海外金融人才,以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投资银行机构(后整合为中银国际)为基础,尽快创办国家投资银行。

  此时的李山,在帮助中国移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同时,正在秘密联络组织分布在香港、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北京的十几位立志回国服务的投资银行家,共同商讨创建国家投资银行的计划。

  时机终于成熟了。李山毅然放弃高盛的工作,开始了他的宏大计划。

  回国后,他先是在国家开发银行投资银行筹备领导小组任副组长,参与在国开行下设负责投资银行业务的国家开发金融公司的筹备工作。然而事与愿违,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开金融公司的筹备工作搁浅。李山只好加入了雷曼兄弟。

  一年多后,受时任证监会主席周小川的推荐,得到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的认可,李山被派往中银国际主持管理工作。

  中银国际是李山人生绕不过去的一段经历,虽功成名就,但也一直处于流言的中心。刚上任中银国际CEO的李山,似乎没有赶上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当时的中银国际内部症结复杂,危机重重,历任总裁任期从未超过一年。

  危局之中必须创新、变革,临危受命的李山做了令人咋舌的决定:中银国际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固定工资平均下降35%;接下来是大规模的裁员,公司80%以上的员工离职,高层全部换血。李山显示了其壮士断腕的一面。

  就在公司改革如火如荼、初见成效的时候,2002年9月中旬,中银国际发布的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研究报告引起一场风波,惊动了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最高层,引来批评。中行内部有人指责李山用人不当,一些和他一起打拼过的同事,迫于压力不得不离开中银国际。

  中银国际陷入了低谷,李山也处于舆论关注的焦点,甚至在第二年年初中银国际成功完成“中外运”海外上市,也被有些媒体猜测为“李山在中银的最后一笔业务”。但流言之后,李山仍在原地,他也公开声明:绝不放弃。

  又三年过去,中银国际管理架构和业务架构都实现转型,已成为中国顶尖的投资银行,李山也成为中银创立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CEO。但他却决定在这时离开。2005年10月,任职四年CEO的李山向董事会提出了辞呈,他无惧一直紧随的流言,自信中银国际的业绩能够证明一切。在离职信中,他说:“我的一生不能只做一件事情。”

  对于去向,李山说自己已经“谋定而后动”。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在中国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金融机构,而现在,他更想实践一条本土化与全球化紧密结合的中国金融化之路。“一个结束同时也是一个新旅程的开始”,离开中银国际后,李山把主要精力用在创办自己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三山公司。

  在风云际会的金融浪潮中,李山的人生也起起落落,三山公司在2007年投资直销网站PPG失利,2008年又因为融资方受麦道夫案发影响,终止投资。几次投资融资失利后,三山陷入窘境。柳暗花明,在事业的低迷阶段,山西正在筹建的能源产业基金邀请他加盟,几经蹉跎,李山成立涛石能源股权投资基金,东山再起。现在,李山又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的身份,成为国家开发银行的首席国际顾问。

  作为一个创造出巨大财富的成功海归,李山认为自己始终只是一个追寻梦想的人。实现理想对李山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追求,至于结果,并不那么重要。而这样的追求,正是他生命中最重的承担。

  李山爱看史书,说起成吉思汗他娓娓道来:在25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铁骑建立起了比罗马发展四百年还要庞大的帝国。一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人绝不可能成就这样的伟业。其实成吉思汗是一个睿智的人,他的传记中有这样一段给他儿子的话:当你拥有华丽的衣服、迅疾的烈马和美丽的女人的时候,就会轻易忘记曾经的理想和目标,此时,人就如同生活的奴隶,事实上已经一无所有。李山赞同人应当为理想奋斗终生,在事业上李山从来没有松懈过,无论是在国外为外国人打工,还是后来如愿以偿服务于自己的国家。

  在海归群体中,李山被认为是“几进几出海内外发展”的优秀海归代表之一。谈及自己的成功,李山不觉得是因为个人的聪明亦或是努力,古今中外,智者犹如大浪淘沙,至于努力的人,身边更是比比皆是,是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现在的他。他说自己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他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李山说,那么多的海归近年来在电子信息、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大获成功,共同的现象背后不是偶然,除了创业者本身的知识背景等原因,更重要的还是国内的土壤提供了机会。

  正是因为适逢这样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机遇,李山和许多其他海归才有机会作出一番作为。李山说,我们从这个时代中获益了,也就有更重的责任,更应当积极投身于建设这个时代的伟大事业之中。对于新一代海归,李山更是殷切期望,在现在这么好的国际环境下,海归应该有所作为,报效自己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海归中国梦。

本文选自《百年海归 创新中国》,主编王辉耀,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