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乏高水准公共讨论

2015年9月15日

文/凤凰卫视评论员、CCG特邀高级研究员邱震海

  “剥离情绪,直达核心”的理性讨论问题的方式,听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在今天中国的土壤上,却又几乎会落为一个奢望。

  我在前年出版的《访与思:中国人成熟吗?》一书中,曾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今天的中国有公共讨论吗?有公共讨论文化吗?有健康的公共讨论文化吗?这三个问题看上去似乎只是字数的差别,其实是三个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今天的中国有公共讨论吗?答案是既有也没有。所谓有,是指今天中国的互联网上的讨论可谓异常热烈,而且公共事件的话题性,无论是自发的还是炒作的,也都十分活跃。但这些讨论却大都犯下上面所指的毛病。

  第二个问题:今天的中国有公共讨论文化吗?我的答案很简单:没有。所谓的公共讨论文化,是指每个公民,或至少大多数公民习惯于将自己困惑的问题提到公共讨论的平台上,或愿意参加公共讨论。今天的中国,至少多数民众还没有这个习惯。

  第三个问题:今天的中国有健康的公共讨论文化吗?答案更为明确:完全没有。所谓健康的公共讨论文化,是指绝大多数公众不但习惯于参加公共讨论,而且还能以理性的态度和相对成熟的风格参与讨论。显然,今天的中国距离这一步还很遥远。

  如果大多数公众都能以理性的态度和风格参与公共讨论,公共讨论的水准也就大大提高;届时,人们也许可以为了观点而针锋相对,但却会为对手的风范和水准而折服,至少会表示欣赏。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君子之争,理性之辩”。这样的讨论进行得多了,公众的思维水准自然就提高了;而一个社会绝大多数公众的思维水准都提高了,这个社会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吗?

  显然,今天的中国,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权利意识的上升,公共空间已经出现,但健康的公共讨论氛围却尚未形成。而社会大众若长期游离于公共讨论的氛围之外,或根本就没有公共讨论的雨露来滋润自己的心灵,训练自己的思维,那么迷茫的大众将可能向着“盲民”乃至“暴民”的方向发展。这是今天中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其实,无论是知识阶层还是社会大众,只要是参与公共讨论,都应有一些共同的标准。除了上面提到的理性的态度和成熟的风格之外,作为一场成熟的公共讨论,至少还须具有以下两个元素:一、多元性;二、思辨性。

  二十多年前在欧洲留学的时候,中国同学聚会的时候,最惯常做的事情就是在一起打扑克,而极少在一起讨论问题。即便是坐在一起聊天,许多人也大都是聊一些身边的家长里短,而极少就一些社会问题展开深度的探讨。

  如果说,这还是一批当时中国的青年精英,那么同时让我们看看同时代的德国青年精英,他们聚在一起时都在干什么。他们很少打扑克,或者根本就不会打扑克;时至今日,他们也不会唱卡拉OK,或者说他们的文化里根本就没有卡拉OK 这么一种娱乐和消遣。相反,夜幕降临后,他们也许会花点时间到剧院欣赏一出歌剧,或者到某一个会所去听一场文学演讲;朋友聚会,经常就是一杯酒或饮料,然后便海阔天空,而且经常是一些与自己身边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就算是那些中产家庭的主妇,也常有喝下午茶的习惯,坐在一起,聊聊家常,继而聊聊与家常没有直接关系的一些事物。

  当然,这里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的成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折射。但有一点却似乎又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没有直接关系,那就是,我们确实没有谈话的习惯或文化。

  至于华人世界电视台的节目设计,就可以清楚看出这一点了。华人世界电视台似乎至今还没有一档超过一个小时的谈话节目,因为超过一个小时的谈话节目,对绝大多数华人观众来说显然太长,也太无聊了,不少人可能因此而会打瞌睡,或直接就把电视机给关了。然而,在欧洲、美国或日本,超过一个小时的谈话节目是再正常不过的节目,而且收视率最高的往往就是一连几个小时的谈话。个中原因,除了话题和主持人本身的魅力外,它们的国民对于谈话节目的浓厚兴趣,以及在这背后的长于思考和思辨的特征,恐怕还是最主要的。

  留一点时间给谈话,也许你会发现,你从中获得的收益和乐趣远超过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娱乐项目填满。如果你能试图在谈话中讨论一些问题,那么你的谈话质量无疑又提高了一步。再下一步,如果你的讨论不是仅停留在事物的表层,而是逐渐进入事物背后的深层,那么你就比较容易摆脱个人情绪,而专注于探讨事物的深层逻辑。

  这样的讨论,无疑是对思维能力的极好训练。

  这样的谈话进行得多了,你也许会发现,你的个人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你会发现,你的视角不再那么单一,而是开始习惯于多种视角和思维;你不再停留在情绪化的表层,而是开始深入到事物的深层,并发现其中有需要深入探讨,而绝非一个简单的结论就能打发的种种复杂元素。当你发现自己的这些变化时,你又会发现,你开始变得冷静了,甚至变得深刻了。这一切折射到你的行为上,那就是:你不再容易那么简单化地为一件事情下结论,你也不再那么情绪化地一味指责对方,而是时常会陷入沉思。

  如果当我们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们,或至少是其中的精英阶层中的大多数人们,都慢慢学会、养成了这样一种谈话、讨论和思考的习惯,那么我们的公共讨论也就有了开启的契机和成长的空间。

本文选自凯迪社区,仅代表专家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