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中国智库“三驾马车”之官办智库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综观中国智库发展现状,基本特点是由官办智库、高校智库、民营智库形成“三驾马车”并立的大格局。但这三驾马车并非并驾齐驱,而是发展极不平衡,官办智库处于强势地位,民营智库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而高校智库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特殊存在,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朝大野小”局面。这与以国际上所代表的大国智库以独立型民间智库为主的潮流,还不是这种情况。

官办智库包括官办智库与半官方(准官方)两种,之所以并为一类,是因为这两种智库并没有清晰的分野,在本质上区别并不大。

官办智库,指处于国家体制内的研究机构或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专门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工作的机构。新中国建立初期成立的智库大多都属于官办智库,由于当时的中国是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因此大多数智库属于体制内单位。目前,由于部分体制内单位进行了改革,产生了一些事业单位型的智库,因此当前的官办智库可分为事业单位型智库和大学型智库,而事业单位型智库又可分为隶属于国家行政编制内的智库和具有事业编制的事业单位型智库。

处于国家体制内的研究机构是最纯粹的官办智库,因为该类机构从人员编制到经费来源均来自于国家财政的支持,并纳入到国家行政机构的管理机制内,研究人员一般属于国家公务员的编制。“如国务院研究室和参事室,是中国政府最直接的智囊团,直接为国务院主要领导提供“决策咨询、建言献策、咨询国是”的机构”。而成立于建国后不久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隶属于中国外交部,是一个以研究对外关系为核心的智囊机构。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隶属于国务院,也是一个具有官办行政机构性质的大型智囊研究机构。

事业单位型智库是在改革开放后,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通常是属于政府部门,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事业单位改革这一状况才有所变化。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而在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法人中,专门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工作的机构也属于官办智库的范畴。

相比行政管理机制内最纯粹的官办智库,这类事业单位型智库具有半官方的特点,主要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主要职责是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和支持,但同时也进行一些独立性的学术研究工作。这类半官办智库比较典型的有: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等。

就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官办智库还是中国智库力量的主力。按照软科学机构的统计进行估计,中国各类智库机构将近2500家,其中官办智库的数量占据95%,而民营智库仅占5%,其中还包括隶属于官办智库的人员在民营智库里兼职的状况。由此可见,官办智库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是中国智库的主体。它们依托其政府背景和资金支持,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政府委派的课题,占据着绝大部分资源,几乎垄断了国内的智库领域。它们是中国最主要的决策支持机构,也是当前中国智库最普遍的存在形式。同时,官办智库对中国重大决策与改革的进行也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到推进农村改革,官办智库都曾不遗余力的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中国官办智库概况

中国官办智库的规模较大,人员数量和机构设置较多。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例,其拥有38个研究院所、180个非实体研究中心,主管全国性学术社团105个4000多名研究人员,而全欧洲智库的研究人员也不超过五千,其规模在世界上堪称首屈一指。《2013全球智库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报告所列的前100家全球非美国智库排名第9,全球前150家智库中排名第20。另外,全球前100名智库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也榜上有名。由此可见,实力较强并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智库均为体制内的单位。

而在国内的官办智库中,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该报告将官办智库分为了党政军智库系统和地方社科院系统。)显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分列党政军智库系统前三甲,上海社科院、北京社科院和广东省社科院则是地方社科院系统的前三名,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还位列综合影响力排名的前两名。

官办智库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体制内的身份。这种身份使官办智库的发展带有较强计划性和行政指令性,研究课题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委派,再加上经费依赖财政拨付,使官办智库缺乏灵活性与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缺少市场竞争的意识。但这种身份也使它取得了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沟通的近水楼台,利用其发挥影响政府决策的作用。由于从成立到发展,主要的推动力就来源于政府,虽然在体制改革的呼声中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因为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对官办智库的支持有着迫切的需求,所以官办智库的发展依然良好。

体制内的身份形成的沟通政府的渠道使官办智库研究成果的能直通中南海,对政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其建议往往会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央全会相关会议、五年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这些将会成为某段时间的纲领性文件中。而官办智库机构不但传递意见的渠道畅通,也会比较及时地得到高层的反馈。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例,2012年报送各类研究报告572篇,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其中145篇报告做出批示271件次。

2.“绝代双骄”与“七大门派”

《中国新闻周刊》曾对中国智库的发展做个专门的报道,它提出的“绝代双骄”与“七大门派”两个概念,很好的概括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与当代的知名官办智库。

改革开放初期,体制改革与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是当时社会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体制改革研究所备受重视也在情理之中,两者可被看做是当时中国官办智库中的“绝代双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体制改革研究所专注的领域各不相同,单从研究所的名称也可以简单的区别两者关注点的不同,并在各自的领域内对推动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就是家喻户晓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直接推动者,而体制改革研究所则是上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库”,央行行长周小川、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都曾在该所工作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在变化,因此占据官办智库体系核心地位的智库也在不断的变化。目前,占据官办智库体系核心地位的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务院研究室、国家行政学院,可以说是中国官办智库的“七大门派”。这七大门派智能各不相同,“中央政策研究室是中共最高智囊机构,中央党校和社科院经常参与起草党代会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则是国务院的经济智囊,国务院研究室也常参与重大经济决策的调研,国家行政学院则是国务院的政治智库。”

除上述七大智库外,官办智库还包括中央编译局、国务院参事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另外,目前也有地方政府举办的有特色的智库,列如海南省政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建了中国南海研究院。我在前两年在海口还专程访问参观了该研究院,这也是中国应对当前南海国际问题的新型智库。

3.中国十大智库:官办为主

2006年,中国首届智库论坛发布了中国十大智库排名。这一排名评选标准是:为国家决策提供政策和咨询数量以及这些政策和咨询在相关领域产生的影响。国内知名的科研院校、学者专家和智业机构根据这一标准评选出的中国十大智库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这十大智库的研究领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均为官方或半官方智库。这从侧面反映了在当前的中国智库行业内,官办智库占有绝对强势的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聚集了一大批社科、经济领域的资深学者,对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无法比拟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中央和国务院的主要智囊机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研究重点则集中在外交政策方面。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对外也一直在推行积极的外交政策,这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上述四家智库在外交政策方面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则是为于军方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的智库,对中国的军事战略、军队未来的建设与发展等都有重要影响。

4.官办智库特色案例

除了上述实力和影响力较强的“权威”智库,庞大的官办智库阵营中还有一类走专业化、特色化路线的智库比较令人瞩目。它们可能规模并不大,但在特定领域内却是独领风骚、不可替代。这类智库大多是隶属于国家部委的事业单位,典型的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等等。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简称人科院)隶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要研究服务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的理论与政策,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其中有70多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和部级优秀成果奖。人科院能取得众多成果,与其拥有一支高水平分研究队伍是分不开的。目前,人科院共有研究人员119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的贴专家4人,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21人。而且人科院还有余兴安、吴江、罗双平、李维平、柏良泽等一批权威学者专家和高水平的客座研究员,也包括像王通讯这样的资深兼职研究员。这些都为人科院在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奠定了基础。

本文选自《大国智库》,王辉耀、苗绿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