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也要“重返亚洲”?
2015年9月2日
近段时间,英国在亚洲外交举措频频。除了首相卡梅伦对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进行了连续访问之外,外长哈蒙德也于近日访问了中日两国。在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英国对其亚洲战略的重新布局。
相比于日本、美国的亚洲战略,英国的亚洲战略布局体现了其外交的现实主义作风,手段更加务实灵活,并且似乎也没有了欧洲传统的道德优越感,追求的是经贸、文化与安全上的共赢,而非单方面的“霸权”。
提升经贸关系是卡梅伦访问东南亚的主要目的
2012~2015年,东盟的经济规模从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7位,并预计在2030年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亚投行的建立以及亚洲国家在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上的一系列进展,东南亚的经济发展会不断加速。
而由于欧洲经济的停滞,英国近几年与欧洲邻国的贸易受到了很大影响。同时,在与欧洲大陆国家的竞争中,英国在一些领域处于不利地位。这让其国内“转移贸易重心”的呼声逐渐增大,卡梅伦也在相当程度上支持这种观点。他在《每日邮报》上表示,“全球经济变革的风向正在向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转移。在下一个20年里,全球90%的贸易增长将来自欧洲以外的地区,英国必须准备好利用自身优势抓住这一机遇。英国需要改变策略,与世界的另一端开展商品贸易,重拾成就大国的外向型企业精神。”在卡梅伦成功连任之后,他雄心勃勃地表示“要把英国商品卖到世界的尽头”,并计划在2020年让英国实现出口翻番的目标,达到一万亿英镑。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则自然被卡梅伦政府视为英国货物、服务贸易未来最为重要的市场。
值得指出的是,英国对于东南亚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对东南亚的定位。近年来,欧盟将东南亚视为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世界第三大劳动力市场,与东南亚的关系迅速升温。1993~2013年期间,欧盟—东盟双边贸易年均增长7%;欧盟还是东盟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者。2010~2013年,欧盟在东盟地区的投资额占整个东盟投资额的22%,2014年欧盟又对东盟投资达290亿美元,同比增长30.5%。欧洲各国已经认识到谁先占领了亚洲市场,谁就有可能在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和优势。这促使英国这样的国家全面反思并调整其亚洲战略,加强与东盟的关系,并利用殖民时代积累下来的文化与人脉上的优势,试图恢复失去的地位,避免被其他大国挤出东南亚。
保持多边平衡是英国“重返亚洲”的基本原则
对于国力已经大不如前的英国来说,它非常清楚自己已经丧失了在东南亚地区曾经的宗主国霸权地位。在今天的东南亚,中、日的经济影响力与美国的安全影响力是英国重返东南亚必须接受的客观现实。英国希望在扩大自己在东南亚地区影响的同时,不刺激到东南亚已有的权力秩序,从而让自己的进入能够更灵活地与各方取得利益上的平衡。
一方面,英国积极呼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带头加入了亚投行以争取中国的好感。外长哈蒙德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表示,英国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浓厚兴趣,习近平主席10月的访英将开启中英“黄金时代”;另一方面,英国又对日本积极示好,哈蒙德不仅对安倍政府力争在本届国会通过安保法案表示支持,而且在同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会面后表示,鉴于东亚地区的安全局势,双方就加强合作以贯彻“法治”达成了共识。此外,英国还试图通过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来为美国的全球安全体系出力。卡梅伦在访问印尼期间就表示,“如果对英国安全构成威胁,英国政府将对‘伊斯兰国’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打击。”
可以说,英国的策略是力争通过与在东南亚进行角逐的各方的合作,来营造游刃有余的战略环境。这的确是英国作为一个老牌外交强国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但坦率来说,这种策略也有其无法回避的局限性,即英国并不是东南亚地区权力架构的主导者,在安全上摆脱不了美国的影响,在经济上,如果它想分享亚投行带来的红利,那么必须尊重中国的考量。如果美国仍然试图利用日本与东南亚一些国家来遏制中国,那么英国游刃有余的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小。
软实力是英国与欧盟“重返亚洲”的重要依托
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英国或欧盟都已经不具备与中、美、日在东南亚竞争的实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英国与欧盟在东南亚全面处于劣势。由于欧洲诸国在殖民时代曾经营过多个东南亚国家,它们在文化、人脉等软实力上有其独到优势。甚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当地许多精英还对与欧洲的联系感到亲切与骄傲。在这种情况下,欧盟诸国采取了更为长线与柔软的方式,逐步从文化与人才方面加深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
欧盟国家在东南亚地区积极推广发展援助和教育培训等民事项目,培训政府官员和媒体的英文,在社会层面积极扩大欧盟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这些“规范外交”不仅扩展了欧盟的规范,而且增强了欧盟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存在与影响力。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任琳总结,为促进东盟与欧盟的文化交流,2002~2006年,东盟与欧盟共完成了175个项目,2007~2010年,欧盟又继续提供900万欧元支持东盟与欧盟的文化交流。目前东盟有至少212个研究机构与欧盟机构建立了联系。在2014~2020年最新的预算周期中,欧盟将支持东盟一体化和秘书处共1.7亿欧元,超过前一周期的两倍以上,重点将援助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此外,欧盟还将为东盟经济监控与统计能力建设提供资金援助,对高等教育、统计能力培训、知识产权保护、航空一体化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欧盟计划于2017年前建立一个东盟大学网络。新方案将提高东盟大学学历的可比性,使在一个东盟大学获得的学分能更容易转移到另一个大学,从而更好地促进人才流动,而这实际上将成为欧盟对未来东南亚精英施加影响的孵化器。
作为世界上殖民经验最丰富的国家,英国在同东南亚地区的地方精英打交道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心得。而且由于其在殖民时期比较注意与当地精英保持良好关系,这让它在东南亚的形象要优于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在进入东南亚方面更具有相对优势。在东南亚地区诸国的精英教育中,英文教育极为普及就是一例;不少精英亦通常会选择去英国留学。这种人脉与文化上的渗透,会让英国在东南亚地区更有持久力。
坦率而言,在中美、中日关系日趋微妙以及南海问题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英国以及欧盟的进入使东南亚政治经济秩序中又出现了一支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东南亚的局势更为复杂。对于东南亚各国而言,英国以及欧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新的资源,让它们缓解了可能在中美之间选择站队的焦虑;但对于已经深陷东南亚棋局的中、美、日而言,英国与欧盟的出现却在一定程度上让各方的竞争出现了更多的变数。虽然英国以及欧盟在价值观上与美国接近,在反恐上与美国立场相同,但与美国相比,英国与欧盟对中国相对友善且政策、态度灵活,这实际上加剧了东南亚地区权力的多元化,有助于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疏离美国主导的亚太秩序。对于日本来说,英国与欧盟的出现,则让日本在东南亚地区面临更为强大的经济与文化竞争,日本的“质量”优势会因为欧洲制造的进入而显著下降,其在东南亚的人脉也会面临英国这样长于软实力的欧洲国家的激烈竞争。
而对于中国来说,英国的进入其实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提供了机遇。这是因为,相比于帝国心态明显的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虽然在价值观上与中国存在明显差异,但在交流上却更为平衡、灵活。放弃了世界霸权企图的欧洲是中国在利益上广泛合作的伙伴。在英国带头加入亚投行之后,中英的这种利益合作趋势正越发明显。同时,英国的文化实力、人脉关系以及高技术含量的经济也可以对中国的经济实力形成良好的补充。在经济方面,由于中英两国的竞争优势主要存在于不同领域,因此中英的竞争其实小于英日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中英的合作的确为中国提供了进一步平衡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可能,而在我看来,日本恰恰是中国目前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最大的竞争对手。
本文刊于《世界知识》,仅代表专家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