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大国智库,也需民营“智造”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纵观智库强国的智库战略和全球智库的发展大势,民营智库普遍都是最有活力的智库类型,也是未来世界智库的主流和潮流。

中国的大国建设需要智库推动,尤其是新的民营智库的力量。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在中国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与经济地位的提升相比,中国智库在软实力方面还远不够,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虽然说中国也拥有不少的官办智库,它们中不少也可以与美国智库“对等”的中国机构,但在智库的国际化和相对独立对政策的影响力而言,还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水平,民营智库还凤毛麟角。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公共政策问题“高发期”--不论是在国内领域,还是在国际领域,中国都需要对大量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有建设性的研究,这意味着中国社会对智库机构有更多的现实需求,民营智库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智库机构的真正大繁荣大发展,还需要寄望于民营智库的发展。掌握着行政和决策资源的政府,在新的形势下,可以应以更宽松、包容、支持的心态,来鼓励民营智库对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的参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建设。  

民间智慧:大国智库的基础

一个现代化大国的智库体系,民间智慧也是其最坚实的基座。在智库发达的成熟国家和社会,民间智库是主流,发挥着主导作用。

作为中国思想市场的新生力量,民间智库已开始登上中国的政策影响舞台,开始能对政府决策、社会关注产生影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旋律,中国民间智库的发展势头喜人。不管是从它出生的那天起就属民营性质,还是由政府“断奶”脱胎换骨(事改企),民间智库很多保持着思想的独立性,代表着民间智慧的声音,为科学决策和公共政策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但民间智库也有其成长的烦恼,获取资金和信息、参与政府和公共事务的渠道比较窄,自身发展受资金、信息、政策、技术、人才以及“官场世俗”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想唱出中国政策好声音,尚需在步履艰难中踯躅前行。

在发达国家,智库被称为同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大机构,可见其对社会决策的巨大效用。但是,中国智库到现在为止,所发挥的作用还无法相提并论。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智库都非民营性质,但这就像是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任何民营私营企业一样,智库之间缺乏竞争就会存在问题。中国需要多元、多类型的智库,然而,目前的社会环境并不乐观。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全球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亟需加强,迫切需要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民间智库。无论从国家进步、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还是从国际竞争、国际交往的角度看,时代都在呼唤民间智库的发展,呼唤代表公共利益的声音,呼唤着能代表国家形象、国家软实力的民间智库在全世界发出中国的好声音。

作为民间智库的探索者与实践者,我们对中国民间智库前景既充满乐观,同时也有担忧。民间智库对中国的崛起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当代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民间智库?民间智库大繁荣还需要解决那些关键问题?这些既是民间智库建设无可回避的问题,也攸关大国智库建设的成败。

本文选自《大国智库》,王辉耀、苗绿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