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中国须争取国际人才红利
2015年8月7日
作为世界上互联网行业最为发达地区,美国硅谷70%以上的人才是外国族裔。创新是驱动“互联网+”实现的唯一途径。观察美国的例子可以发现,一个地区的创新文化,根本上源于多元化的人才集群效应。美国一直在享受国际人才红利,来保持领先世界的创新步伐。在美国,专利创造1/3来自国外移民。我们熟悉的谷歌里,30%都是亚裔,其中大部分是中国裔。
“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是“互联网+”创业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我国首个人才特区。截止到2013年底,中关村的人才数量已经达到189.87万人,超过硅谷的138.47万人,但结构方面,人才国际化程度低严重阻碍了中关村人才结构的优化。目前,中关村外国人才比例仅有0.56%,硅谷这一数字达36%;而且,在中关村吸引的外国人才中,多数是海外华人华侨,占74.86%,真正的蓝眼睛黄头发的外籍人才并不多。
“互联网+”时代,我国的人才政策开放程度还要继续增加。这不仅是我国政府主观意向,也是客观现实所需。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引进世界级理工院校教育资源,加强创业教育。世界著名的理工类大学,如麻省理工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等,是当前世界互联网弄潮儿的摇篮。我国可以直接与这些大学建立联系,允许有能力、有创意的毕业生直接来华工作。或者,让这些大学在我国建立分校,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两国人才培养的互通互联。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中国现在开始有了创新创业的意识,但是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都非常薄弱。我国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公布应届生创业情况的数据只有15所,创业率普遍不足1%。发达国家如美国创业率达到20%以上。目前,可以考虑将目前已有的高质量的创业孵化器升级,建成创业大学。创办创业大学,也可以采取中外合作的模式,把全球的创业人才吸引到中国来。
开展创新创业国际合作,构建人才环流共享网络。创新国际合作的模式,比如哑铃模式:研发在硅谷、伦敦,创业在中国。目前,人才环流已经逐渐成为人才跨国流动的主要形式。科学技术性人才更是如此。硅谷75%的外族裔人才,印度裔和华裔占绝大多数。在硅谷有过创业经历,或现在依然保有创业企业的科技华人华裔人才,如果在国内与硅谷间常来常往,可以直接带动硅谷的先进技术流、信息流回国。中美之间出台十年往返签证后,我国人才往返硅谷之间已经十分方便。建议再针对性地挑选世界高层次科技园区,与之建立十年有效长期签证协议,或建立“科技人才签证”,规定持有签证的人才在世界几大科技园区实现多地免签待遇,让人才交叉流动。
选自《环球时报》第15版,2015年8月4日,作者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