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访欧,产能合作要冲三节点
2015年7月6日
近日来,克强总理再次出访欧洲,这既是与中欧建交40周年相符的外交活动,也是中欧关系处于蜜月期的明证。此次出访,除了签署大单贸易协议之外,克强总理还将与欧洲方面就深化中欧经贸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磋商。在大势看好的背景下,中国与欧洲的关系正在向更高层次的合作进化,而在这个进化的过程当中,有三个重要的问题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
“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的对接问题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终点都放在欧洲,如何连接亚洲与欧洲,亦是“一带一路”成败的关键,而中东欧地区则是中国自欧亚联盟进入欧洲的关键节点。在2014年11月,我国与中东欧国家设立了投资常设秘书处(“16+1”秘书处),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水平。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如何将我国在中东欧国家的工作与欧盟在中东欧地区的战略相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当欧洲的“容克计划”提出以后,中欧如何在中东欧地区展开产能合作,更成为了近期中欧关系的重点。
坦率而言,欧盟对于中东欧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方面,尽管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时至今日,中东欧国家的经济仍然主要依附于欧盟。中欧诸国基本上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而其主要出口对象皆为欧盟,并且比例一般都接近或高于80%。相比而言,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一般都在1%左右,并且大多数没有到达1%。就进口而言,除保加利亚从中国进口份额达到全国进口总额50%以上外,其余中东欧国家都不到10%。因此,欧盟对于中东欧国家巨大的经济影响力,是中国拓展中东欧市场所必须面对的事实。另一方面,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框架中,有11国是欧盟成员国,4国是候补国。这意味着欧盟的价值观以及制度安排,已经基本为中东欧地区所接受。中国在中东欧的经济行为同样要受到欧盟制度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出台容克计划,增大对于中东欧地区尤其是中东欧地区基础建设的投资,实际上可能进一步缩小了中国在中东欧的存在感。因此,加强与欧盟的协调,拓展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空间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中国在亚投行上为欧洲打开了大门,欧洲也不应该在中东欧的发展上将中国排除在外。“容克计划”可以也应该为中国的“一带一路”留下接口。
中俄合作与中欧合作的协调问题
由于此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欧亚联盟诸国获得了十分积极的回应,中国与欧亚联盟的合作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因此,如何对接“中国-欧亚联盟-欧盟”这一线就成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这绝非物理联通那儿简单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诸多法律、贸易、货币、关税制度的协调问题。尤其是在欧俄关系进一步恶化,欧盟可能会长期制裁俄罗斯的情况之下,协调工作将更为复杂。坦率而言,乌克兰的分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欧亚联盟与欧盟在制度上无法对接带来的悲剧。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东欧诸国对于俄罗斯警惕颇深,对于中国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也倍加关注。除塞尔维亚等极少数亲俄国家之外,中东欧国家都将俄罗斯视为其国家安全最为重大的威胁。因此,中东欧国家在政治上对于美国和北约都表现出高度的依赖。波兰新总统杜达就是典型的主张防务上向北约和美国一边倒的代表。中国要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在中东欧的紧张,就必须考虑解决中东欧国家的这种安全焦虑。
中法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问题
在目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欧盟核心成员国的合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相比于德国与英国,中法关系仍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坦率而言,法国的优势项目与中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合,比如它的高铁、核电也是其产能输出的拳头产品。因此,如果处理不好与法国的产能合作,那么中法之间很有可能会形成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而这将对中国与欧洲的产能合作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法在高铁、核电上虽然都有优势,但其实各有所长,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比如中国核电强在中前期的基建能力,而法国核电则强在中后期的核废料处理等环节,正好形成前后完整的链条。又比如中国高铁强在硬技术,而法国高铁则强在运营与管理的软实力,这又正好可以形成软硬搭配的结构。也正因为此,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欧的一大重点,就是推进中法的产能结构。其中最鼓舞人心的动议,莫过于中法共同进军英国的核电市场。这样既把可能的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又借助法国人良好的口碑打开了市场,还可以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学习对方的管理、运营上的经验,可谓一举三得。
从根本上来讲,中欧之间由于没有国家安全上的冲突,其合作大于竞争的态势将会长期存在,但是在合作的过程当中,一些由于文化、经验等方面的原因,的确会存在一些制度上的壁垒。如何协调一致、打破壁垒,将是中欧产能合作进一步提升的关键,而这也是李克强总理此次欧洲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文章选自光明网,2015年7月1日
(本文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