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中美关系不会走向“不可收拾”冲突

2015年6月26日

  近日,李成在谈及近期因南海和网络安全而陷入紧张的中美关系时强调,中美应少受争议性问题的牵制,以积极的方法消解分歧,不要过度强化担忧情绪。在两国争议性问题上要“少些斤斤计较”,多些“新的思维方式”。

  “当前中美关系确有噪音,但避免误判、避免因小失大、避免陷入不可收拾的军事冲突等因素仍占据主导,所以我们不能‘见了风就是雨’,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觉得两国关系开始恶化,这样有点夸大。”

  美国知名中美关系专家、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近日接受中新社专访,对近期因南海和网络安全而陷入紧张的中美关系做如是判断。他强调,中美应少受争议性问题的牵制,对双边关系进行“战略再思考”,以积极的方法消解分歧,强化担忧情绪只会导致“更加猜疑”的局面。

  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前脚刚离开美国,华盛顿将迎来中美又一次高层对话——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将同时举行,这将是奥巴马政府任内上述对话最后一次在华盛顿举行。李成呼吁,两国应在争议性问题上“少些斤斤计较”,多些“新的思维方式”。

  中美刚在南海经历了一波以喊话为特色的“麦克风外交”。美方在多个场合对中方的指责调门超过其他声索国,声称对南海岛礁军事化前景深感忧虑。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美官员声称导致400万名美联邦雇员个人信息遭窃取的网络攻击来自中国。中方对上述问题都给出强硬回应。

  对话前夕,美方在上述问题上主动降低了调门。李成认为,当双边关系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时,两国领导人的互动对中美关系的走向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更需要领导人有远见,去强调合作的因素,避免走极端。

  “范长龙的访问更多带来的是高层之间的互动,而不是相反。在表态强硬的同时,中美领导人之间有建立一定程度上友谊的愿望,这从他们私下对话中可以反映出来。与此类似,战略与经济对话的重点也在于避免摩擦和误判,创造沟通渠道,如果说上次北京‘习奥会’带给大家的最大惊喜是气候变化声明,那9月‘习奥会’对话的最大惊喜也许就是网络安全承诺,这需要战略与经济对话为此做出努力。”李成说。

  他担忧地表示,虽然中美在南海问题上差距很大,但更令人忧心的问题恐怕是网络安全。近期发生的网络攻击事件再次表明,作为两个网络大国,中美恐怕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而是相互指责对方,这“十分危险”,两国应当合作建立国际网络规范,建立技术保证和及时性对话沟通机制。

  他强调,眼下中美领导人正进行频繁对话交流访问、了解各自战略意图,“也许到了某个时候会带来某种根本性变化,紧张事态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另一方面,两国对民众的态度也要有妥善的把握。李成说,随着新媒体出现,噪音越来越多,掺杂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有时候一条新闻很有爆点,但“会夸张过度”,所以不能对个别言论过度解读。总体来说,要看到中美关系中有很多理性的声音同时存在。

  他认为,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上升,中美都在对双边关系进行调整,需要进行“战略再思考”。比如,在即将举行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上,双方应跳出“亚投行是否意在挑战美国主导的经济秩序”以及“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是否意在遏制中国”的窠臼,更多涉及其他方面合作,在金融改革、市场准入、城镇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多看“两国的互补性”。

  而在战略层面,李成认为现在强调“冲突、摩擦、分歧”的言论太多了,“总讲互疑,只能是越谈越互疑”。

  与美国一些人总提的“中国威胁论”相比,中国一些人爱谈“美国遏制论”。对于这一点,李成表示双方都不要“轻易下结论”。

  “美国在遏制中国吗?我想对美国来说,相较一个强大、团结、正在崛起的中国,分崩离析的中国对美国造成的危险更大。”他说。

  他提醒,解读中美关系切忌犯“一概而论”的错误。

  “双方各有一些人喜欢动不动就说美国怎么样、中国怎么样,言下之意到底指的是中国领导人还是利益集团呢?其实中美本身就非常多元化,简单化下结论对于两国关系是有害的。”他说。

  他建议两国人士用更“科学化”的方法研究双边关系,比如有些人每次访华(或访美)两星期,见的都是同一拨人,如果就此认为这些人的观点就代表中国(美国)的观点,这显然不科学。

  “对中美关系的担忧要通过更加积极的方法去消解,防止其恶化。”李成说。

文章选自新华社,作者:张蔚然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