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归 新时代 新使命
选自《国际人才战略文集》,作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党建读物出版社
这是中国一个继往开来、亟需转型突破的时代–中国在全球化产业链中需从“制造中心”转为“创造、创新、创意中心”;这也是一个中国的核心竞争力需从“人口”转向“人才”的时代。对于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海归来说,这还是一个“新人才、新机遇、新发展”的时代。
一、新海归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当年中国的“留学第一人”容闳曾如此表达自己留学的目的。中国留学大潮自清代官派“留学幼童”以来,先后涌现出孙中山、黄兴、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邓小平等历经数代的杰出人物。这些留学人员改变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新中国建立后,与旧中国主要从事“拯救中国”的事业相比,大多数留学生步入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领域,贡献于“建设中国”的事业。改革开放,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确立,大批归国留学生又投身体制外掀起了“创业中国”的大潮,并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新海归区别于传统留学人员的最鲜明特征。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新海归依然延续了传统留学人员在教、科、文、卫领域“创新中国”方面贡献突出的传统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的留学与海归潮在这30年里逐渐发生了变化:
1、留学逐渐从精英化成为大众化。截止2009年,中国内地共计送出162万留学人员,归国留学人员近50万。而截至2000年,中国内地总共送出34万留学人员,相比之下,目前中国一年就送出超过20万的留学生,未来大概两年,中国留学人员总数会超过200万。
2、留学逐渐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由“国家行为”变为“社会行为”。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人是公费留学,而本世纪自费留学已成为主流,占全部留学人数95%左右。但出去是个体行为,回来则是国家行为,大部分留学人员的回归主要取决于国家整体的因素。
3、留学日渐低龄化,如2007年上海出国的留学生当中,15到19岁的人约占27%。低龄的海归今后还会越来越多。
4、留学目的地日渐广泛。改革开放初期,留学生大多选择美、加、英、法、德等欧美发达国家,如今,中国留学人员已分布超过世界109个国家,人称:“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中国留学生”。
5、留学专业选择日渐多元化。最早大多数人出国留学都选择理工科。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经济、法律、工商管理以及人文社会学科。
6、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倾向于继续海外深造。过去深造取决于是否获得了国内部门与国外大学的资助,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可以承担留学费用。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以前,拥有学士学位但仍继续学习的中国人比例为11.5%,而在2000年以后的5年中,这一比例平均达到44.1%。
7、海归日渐集中在一线城市和二线省会城市及新兴城市。据《人民日报》2007年的调查,只有2%的海归在中西部地区就业,这也是市场经济下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结果。
8、海归过去大部分集中在国企和事业单位就业,90年代以来,大多数在体制外就业。笔者在2007年的调查中发现,目前海归在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而在国企工作的不到10%,在政府部门的仅有3.4%。
9、人才环流现象日益突出。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机制日益灵活,跨国流动从事贸易、文化等的“海鸥”群体正日渐庞大。
10、高端人才回归比例与上世纪相比处于下降趋势,即使留学生总回归比例也是如此。在2000年,总回归比例约为38%,高于现在。不过,在金融危机以及中央出台“千人计划”等政策加大引才力度的背景下,高端人才的回归比例开始有所提升。
二、新机遇
中国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过去多年来集中在“请进来”(短期引进外国专家)和“派出去”(派人出国学习),以及逐渐重视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培养。策略是在局部上采取政策的渐进改革,在整体战略上有所不足,一直到《国家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在改革开放初期,留学政策的日渐开放主要是靠国家领导人来推动。例如恢复留学生派遣政策是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作了著名的扩大派遣留学生的讲话之后才出台的。中国新时期开始引进外国智力,则是1983年邓小平发表了“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讲话之后的举措。而自费留学的逐渐放开以及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的最大信号,是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南巡讲话”后,由此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
本世纪之初,与引进留学人才有关的各类“计划”和“意见”逐渐地制度化,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2000年7月,人事部印发了《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意见》。2001年5月,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意见》。2006年,人事部出台了《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科技部发布了《“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2007年2月,国家提出了《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明确界定了高层次人才的范畴,并就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的报酬、申报项目、职称和职业资格评定、知识产权保护、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以及入出境及居留便利等方面,分别做出了相应规定。与之相配套的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各类人才引进计划相继出台,如“百人计划”(1994)、“春晖计划”(1996)、“985计划”(1998)以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998)等。与此同时,还大量创办“留学人员创业园”,为留学归国人员提供用武之地。
而2008年12月出台的“千人计划”以及今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国家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堪称新中国第一个人才规划纲要。这才是中国针对包括海外留学人才在内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的重大突破。这一突破的意义在于出发点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从政策改革走向了战略改革。“千人计划”分创新与创业两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各项配套完善,对于有志回国的留学人员来说,意义非凡。但千人计划与人才规划纲要,在整体战略上的意义以及对全国各地的示范性意义,其实比出台任何一个人才计划都更为重要。
无论国家的人才培养还是人才引进,绝不只是教育或人事部门的事情。人才建设涉及到国家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只是在教育部建立留学生服务中心,在人事部建立外国专家局,以及出台局部政策与计划,或者只强调教育体系进行改革,都还不够。美国能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建立具备全球开放型、具备中长期以及整体规划的国家人才战略是重要原因,美国教育领域建设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大学(排名世界前40的大学美国占了一半以上),并吸纳全世界最优秀的青年去美深造(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超过1/3给了外国留学生),美移民部门为避免这些最优秀人才成为竞争对手,争取他们获得绿卡以及入籍成为本土人才(每年美国接纳14万职业移民),美其他政府部门以及整个社会还向这些人才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全世界科研经费40%由美国提供)。其人才战略引导了教育、移民、科技等各部政策,而且是全球开放型的,并深具中长期的全局规划。
孙子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也是“千人计划”和《纲要(2010-2020)》的根本性意义所在。从整体战略高度出发,长期性、根本性、制度性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立整体与自身国情相符合的国家人才战略,通过有长远规划的纲要和有示范意义的千人计划,把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制度化、常态化、长期化,以求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的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激励等人才机制,形成良好的人才环境与土壤。只有如此,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人才强国。这对于广大的海归来说,才是真正巨大的机遇。
三、新使命
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拥有国际视野与素质,掌握世界前沿技术与理念的海归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以低端产业结构、低附加价值、低价劳动力、高能源消耗为特征的“人口经济”向依托创新、创意、知识科技的“人才经济”的转型中,其作用将日益显著。并且,海归自身也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使命。
1、要有成为教科文卫领域创新栋梁的使命感。教科文卫是传统海归贡献集中的领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的海归,目前已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国家的一线主力,未来还应继续发挥这一作用,努力创造新的成果,提升中国在国际科技界、学术界的地位。
2、要更积极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利用自身的国际视野为政府决策的科学、社会公共政策的完善、某些政策与国际接轨做出更大的贡献。
3、要更积极地参与民间外交,提升中国软实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何让中国和平崛起,民间外交显得格外重要。熟悉西方规则、具有海外工作经验与人脉的海归,应具有当仁不让的使命感。
4、要更积极地建立社团,发挥公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和谐社会的形成,越来越需要政府、社团、公民发挥各自的作用。在这方面,留学人员社团组织是凝聚、发挥海内外学人力量的有效载体,是实现留学人员与国内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5、要在高新技术与新经济领域发挥推动产业升级的作用。海归创办企业大多属高技术和高端服务领域,许多海归回国创业还带回了先进的技术,拥有专利。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大部分是由海归创建与管理的。未来,海归还应继续发挥这一主力军的作用。
6、要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国际化的重要推手。不只是利用自己国际化的经验和优势创业,还包括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在银行、咨询、会计、法律等服务领域帮助本土国有或私有企业走出去。
7、要成为引进外资、外商以及跨国公司中国化的主力军。外来跨国企业的中国公司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跨国公司在华的高管相当一部分是海归精英。未来,海归还应继续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加速中国和国际经济的接轨。
8、要成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力量。大量具有国际商务与服务意识的海归精英活跃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领域,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领跑者。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海归还应继续发挥对中国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9、要为中国传统产业的优化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带来国际化的创业理念、商业模式、社会文化。海归有及时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优势,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国外也有企业,未来还应该继续发挥国际化方面的作用,同时在对外开放中,应更积极地引入新的融资方式、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管理理念以及新的社会文化。
10、要为中国的招才纳智与国际人才竞争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人才竞争的背景下,熟悉海外的海归不只是自己回来报效祖国,还应帮助国家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发挥自己以及海归人才更大的作用。
本文收录于《国际人才战略文集》.王辉耀著.(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