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猎头“芝麻开门”敲开中国市场
选自《国际猎头与人才战争》,作者:王辉耀、苗绿,机械工业出版社
猎头,是全球高级人才争夺战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在全球高级人才中介市场上,70%的高级人才流动中都晃动着猎头的身影,90%以上的大企业都利用猎头获取人才。跨国猎头企业更是全球活跃,成为主导世界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重要力量。
国家需要人才,企业需要人才,人才需要舞台。在嫁接人才资源的过程中,国际猎头大有作为。2015年6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与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联合著作的《国际猎头与人才竞争》面世,通过该书读者将会对猎头产业发展、猎头公司运营和政府猎头战略与策划获得全景式理解。同时,本书也对全球猎头行业、国际高级人才咨询协会(AESC)、猎头市场以及其背后的人才战争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神秘光环”下的猎头行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并日益融入全球,一场“人才争夺战”悄然上演并呈愈演愈烈之势。从企业到大学乃至政府部门,都逐渐察觉,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汇聚天下英才,而这,恰恰是国际猎头的长项。
初始风波
雷文顾问管理公司(Norman Broadbent)是一家英国猎头公司,总部位于伦敦,在美洲、欧洲均设有办公室,并于1986年在香港成立了分公司。
随着香港分公司接受越来越多的中国业务,多到将占据半壁江山,其“猎心”蠢蠢欲动了。1993年秋天,雷文香港分公司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共同筹建的北京办事处开业了,这是国际猎头首次进入中国内地。
当时有人问北京办事处的首席代表周勤仪女士,如何看待国内出现的叫做“猎头公司”的机构,她回答说中国尚未出现真正的“猎头公司”。面对一个“尚未开采的人才富矿”,踌躇满志的雷文打算大干一场。然而事情并未如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跨国公司业务受挫,收缩裁员。同年,中国政府也开始全面整顿治理人才中介机构。1997年10月,因挖走了北京某大型国有企业的高管,雷文触犯了尚未解冻的国企人事管理体制被诉诸公堂,随后被中国政府严令限制活动,最终只有黯然离场。据说在雷文的告别晚宴上,送行者和被送者都寂静无声,气氛忧伤。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勇气可嘉,但先驱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先烈。然而,“雷文失手事件”并未吓退外资猎头公司对大陆市场的垂涎之心,因为大陆市场早被国际猎头们视为全球人力资源市场中尚未开垦的最大的一块“香格里拉”。
柳暗花明
“洋猎头”进入中国,一直苦于一个问题:合法身份。2001年之前,很多国际猎头已经以咨询公司等各种名义进入中国人才市场,但因受政策审批等系列限制,“洋猎头”们在各地的办事处并不能直接开展业务。
北京,国贸B座37楼,光辉国际已在这里“潜伏”多年。1995年,光辉国际北京代表处开业,面对中国这个庞大却又稍显稚嫩的人才市场,光辉国际当时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培育市场,为日后发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功夫不负苦心人,1998年,光辉国际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位中国客户。光辉国际的默默耕作,终于有了回报。
2001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作为一名WTO家庭的新成员,面临着保险、金融、电信等各种市场的开放。人才市场亦是如此。经过周密研究和部署,中国决定分阶段、有步骤的开放人才市场。
2001年9月11日,由国家人事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的《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对利用外资做了如下规定,“开展人才中介或者相关业务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的,必须与中国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资经营”,“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由拟设机构所在地省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批,并报人事部备案同意后, 颁发许可证”。至此,中国人才市场正式向外资敞开了大门。尽管中国人才中介市场采取了有限度的开放,但对于之前身份尴尬的外资猎头来说,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走向台前,合法开展业务了,蛰伏许久的洋猎头终于将获得一张中国“身份证”。
在国家层面法规颁布后,各地积极响应。2002年6月,《北京市鼓励设立中外合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暂行办法》率先出台,北京市规定外资猎头公司可以与当地猎头公司采取合资合作形式,如果合作申请得到北京市人事局等相关部门批准,就可以到北京市工商局注册。时隔不久,上海、广州也正式发文,允许设立中外合营人才中介机构。
2006年,人事部在浦东开展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试点改革。外资在浦东新区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可实现绝对控股,最高不超过70%,这就打破了《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中外资控股比例不得超过49%的政策上限。
2007年,政策进一步放开,《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补充规定允许香港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人才中介机构。
20世纪90年代初期,面对陌生的中国市场,外资猎头非常谨慎,他们大多悄悄观望,好则出击,坏则撤退;到了2000年以后,外资猎头公司进入中国不再几度试探市场,只要总部同意,他们就会立刻开过来。究其原因,一则源于中国政府对外资人才中介政策的一再松绑,二则源于中国人才市场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人才中介市场巨大的潜力诱惑。以北京为例,2012年北京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已经超过800亿元。因此,尽管我国人才市场采取了分步骤开放的谨慎策略,但对国际猎头而言,无异于一场饕餮盛宴在等待着他们。无论是潜伏多年者或是初来乍到者,各国顶尖猎头均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场抢滩登陆战即将上演。
本文选自于《国际猎头与人才战争》.王辉耀、苗绿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