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在清华大学时代论坛的演讲

2015年5月25日


  近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清华大学时代论坛发表主题为《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挑战》的演讲。王辉耀主任在演讲中提出在全球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中国亟需采取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和移民政策,积极联络海内外华人,从而更好地积累全球人脉。


清华大学时代论坛成立于2003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握时代脉搏,展现时代精神”,是清华大学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学生综合性论坛。


  以下为演讲实录:




参与全球化,我国1: 3仍处于劣势


  我把全球化分成三个阶段:自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开始,我们就进入了全球化的第一个阶段。全球航海技术的发现,带来了疾病的流传,带来了种子全球的食品全球的流传。在这一阶段,中国是做的最好的国家。过去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GDP已翻了170多倍,对外贸易翻了60多倍。特别是中国进入WTO后,关税大幅降低,中国不仅没有因为开放丧失自己的产业,反而使国内各大产业竞争力由了明显提高。在入世的带动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降低关税是消除货物流动壁垒,这种壁垒的消失给中国带来了10年的高速发展期。


  全球化的第二个浪潮,是全球的资本流动。从18世纪荷兰的第一个股票市场开始,全球的资本跨越全球、翻云覆雨,最近几十年互联网时代功能是如此。但目前来看,发达国家依然是国际资本流动体系的主要角色。我国提建亚投行,说明我国已经开始在全球资本市场发力,努力赢取这一红利。但是,现在依靠资本优势掌握全球经济或治理主动权,这种优势已经表现不明显了。就像贸易优势,在经过WTO关税降低和近年多个双边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贸易自由化流动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红利已经不突出。


  贸易和资本优势不再突出,我们要靠什么实现全球化、把握全球化浪潮?我认为是人才。这就是全球化的第三个回合,全球的人才流动,中国现在还处在最大的人才输出国。我们现在在清华是美国博士生来源最多的学校。中国在全球人才流动的浪潮上还没有掌握先机。资本、人才都掌握在其他国家的手上中国只能是把污染、粗放式的东西PM2.5都留在中国,在全球化竞争里就处于劣势。


  如果说,各国参与全球化三个进程相当于三个回合,要3:2胜的话,我国货物贸易的方面占绝对的优势,在资本方面处于迎头追赶的阶段,人才方面还处于劣势,总体是一个1:3的劣势阶段。


  因此,国际人才的竞争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国际人才的时代,我们要紧紧抓住。


过去30年,发达国家在享受国际人才的红利,中国享受了国内人口流动的红利。未来30年,中国也要享受国际人才流动的红利


  过去30年,发达国家在享受国际人才的红利,中国享受了国内人口流动的红利。未来30年,中国也要享受国际人才流动的红利


  现在发达国家是享受了国际人才红利。在移民型国家,外国人口占该国人口的比例大多超过20%,如美国为14.3%,加拿大为20.7%,澳大利亚为27.7%,新加坡为42.9%,新西兰为25.1%;即使是欧洲非移民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等,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超过11.5%;在亚洲,日本的移民人口比例为1.9%,韩国为2.5%。而中国的外国人口只有0.06%,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10.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2%,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6%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2%。同样是人口大国,印度的这一比例也高于我国,达到0.4%。可见我国外国人口比例几乎为世界最低水平。同时,我国在华留学生比例也仅为0.4%,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比例8%,也几乎为世界最低水平。


  国际人才红利都是发达国家享受的,中国享受了什么红利呢?中国在过去的36年的改革开放阶段,中国享受了国内的移民红利。30多年前,国内的人口,农民人口可以出村了,工作能对调了。开放国内的移民,中国带来巨大的红利。深圳就是一个移民城市,现在超过2千万的人口,创造高新技术、制造包括中国还有几千万,中国的移民城市带来中国的发展辉煌,中国今天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都是因为中国在过去改革开放几十年开放了中国国内的移民的红利。


  中国现在才刚刚享受国内的人口红利,还没有享受国际人口红利。


中国不是移民国家,不需要外国移民?

  

  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不是移民国家,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移民。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一直是开放的多民族国家。蒙古族、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迁入,形成了我国现在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大家庭。并且,世界上不少看重民族血统的国家,也开始重视移民的作用。如德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历史上非常注重日耳曼血统,对外国人入境和工作的控制十分严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移民还只有人口总量的1%左右。20世纪末,德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出生率负增长、高科技人才短缺等现象。政府开始有条件的引进高科技人才移民。2013年,按照联合国的统计,居住在德国的移民已高达984.5万,占到了德国总人口的11.9%,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俄罗斯的第三大移民接收国,移民对于德国的经济增长和德国的崛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硅谷的创新创业文化源于多元化的人才集群效应

  

  为什么美国创新是走在前面?答案是享受国际人才红利。这方面美国是全世界走的最前面,而且是做的最好的。在美国,专利创造1/3是来自国外的移民,诺贝尔奖获得者1/3是来自国外。在教育领域,美国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全数在校生70%来自国外的留学生。包括在计算机这些专业里面,国际学占了很大的优势。美国博士学位就业人才里,国际移民的比例从93年的23%到2010年的42%,国际移民创造了美国1/4的高学历,包括谷歌里面30%都是亚裔的,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国的。


  硅谷为什么那么发达?那是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的思想相互碰撞,没有任何条条框框,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背景的人才汇集到一起,时时刻刻产生新的点子、新的思路。


  以色列是全世界创新创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以色列建国的时候只有60万人,现在800万,绝大部分80%以上的人口都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和非犹太人。这些人才的履历和背景,为以色列发达的科技产业奠定了坚厚的基础。


中国需要吸引国际人才,积累全球人脉


  看了以色列的例子,我们看了美国的例子,再来看中国.我们现在国际人才的储备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少的很,过去两年,美国到中国来的留学生连续下降。奥巴马上台的时候奥巴马提出要派十万个留学生留学,现在离十万差的很远。我们中国去美国留学生超过了25万,到中国来的留学生非常少。这对中国吸引国际人才是非常不利,而且对中国的创新、中国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实际上中国现在每年已经是生源不足了,如果不抓住国际留学生这个教育市场,恐怕将来很多学校都要倒闭。


  为什么开放中国的学校招收外国留学生? 当务之急,我国提倡亚洲命运共同体,全球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我们可以培养多少个国家的留学生,就是培养多少个知华派、亲华派。不光是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我们中国培养的人才也要走出去。这个方面,我们需要太多国家来合作。


出入境法中更多强调人才概念,去除人才流动的壁垒


  什么是人才流动的壁垒?就像关税和配额是货物贸易的壁垒一样,签证就是人才流动的一个壁垒。


  加入WTO,对中国最大的好处是消除了货物流动壁垒。以前中国的产品要出口,都得申请配额。加入WTO后,中国货物出口一下就井喷了。在12、13年中国贸易翻了六七倍。


  签证是人才流动的一个壁垒。最早国与国之间是没有签证的。各个国家都在说留学生。去年亚太APEC会议期间,奥巴马来中国第一次宣布中美十年往返签证。以前去办美国签证可能办一年半或两年有效的,去美国留学一次办五年。现在你可以办十年。十年间可以说走说走、随时去美国,去了每次可以呆半年。这种降低人才流动的壁垒,加速了人才流动的频率,给中美都带来了人才流、创意流。有了创意流才有创新。


  我认为,出入境管理法里,除了要加强管理,防范安全,要控制外国人口以外,也要更多强调人才概念。所有国家的移民法,都几乎也是一部人才法,人才战略都融在里面。各个国家都在降低人才流入的门槛。像日本,获得永久居留证原来要求要居留是十年,后来变成五年,最近又缩短到三年。我国在2013年的出入境管理法里增加了人才签证这个概念,当时是我提出来的。因为当前,这个世界最稀缺的不是贸易、是人才!


建议中国海外使领馆设立人才处


  以色列专门做了一个叫移民吸收部,是跟国防部同等重要的部门。中国台湾在海外也有办事处负责招揽人才。韩国成立了“联系韩国”,新加坡也成立了“联系新加坡”,目的就是到处延揽人才。“联系新加坡”就常驻在使馆。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在海外设立文化处、商务处、科技处、教育处,为什么不可以有人才处?其他国家,使馆的移民处是非常重要的。你看北京各个国家的大使馆,美国使馆最忙的就移民处。中国也应该设立一个人才处、移民处,专门吸收人才的“处”。


为海外华人华侨发放“海外公民证”


  很多国家放松国籍政策,包括像印度、巴西、菲律宾、俄罗斯、墨西哥,在90年代的时候全部都开始承认双重国籍。2012年韩国也修订了国籍法,承认了双重国籍。双重国籍是非常好的一个办法。我们现在海外有6千万的华人华侨,华人华侨已经分布至世界各地,可以考虑开放双重国籍了。比如在菲律宾,有几百万的华侨跟中国都有关系的话,这是一个很强大的政府或者说影响力。包括在美国有四百万的华人华侨,如果他们与中国重新建立联系,将有可能影响美国对华的政策决策。


  印度就很聪明。迄今为止,印度在海外发放超过了1千万合法的海外公民绿卡,叫海外公民证。海外第一代印度人可以拿这个“绿卡”,二代以后的移民,因为祖先都是印度人,回到印度也随时被欢迎,不需要办签证。


  我们现在知道,在海外的华人回来一趟非常不容易。现在美国好了,有十年签证,但很多国家还都没有。所以说,发放海外公民证这种人才流通的壁垒和变革和政策的宽松,是促进人才流动非常重要的方法。


中国的人才政策正走向开放,技术移民立法值得期待


  马英九在台湾执政6、7年间,最大的政绩之一是台湾的护照可以去100多个国家了。同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中国香港也有100多个国家可以免签。


  我们护照的含金量在逐渐的提高。原来我们只有几个国家免签,现在有40多个免签和落地签的国家。我们每年出去1亿人,在海外消费1千多亿美元。按照有关预测,到2020年中国会有两亿多人出国旅游。包括留学生出国学习潮,大家对签证便利化的需求是很大的。


  当然,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呼吁中国建立移民的体系,非常高兴的看到上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来要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去年年底中央首次召开了全国留学生会议。原来这个会议都是在教育部,去年是提升到了中央的层面。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要统筹谋划出国留学来华留学,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上升到同等地位。还有,李克强讲的留学事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延东副总理也讲坚持教育开放合作、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这都将留学上升到很高的标准。我们智库能够这么多年的关注、呼吁得到了中央的政策的重视,并有了体现。


吸引留学回国人才和外籍人才进入高校,避免高校人才近亲繁殖


  现在我国高校招收教师人员,有很多是近期繁殖,学生毕业后留本校。甚至有些招关门弟子,自己教出来的再招回来。但是,中国的教育可以更好更多的鼓励来自不同的学校的人才任教。我了解,哈佛大学学生毕业以后,可以留到学校也可以去别的学校。这种来自不同的学校的教师人员比例越高,对这个学校创新越好。


中国需要更多的国际化的领导人才


  国际领导人才的培养,实际上确实很重要。中国现在国际组织里面人非常少,现在国际组织在大量的可能日本也没有,大量的韩国人、印度人,欧洲的都有,但是国际组织里面中国人非常少,大力的推动中国人才进入到国际层面,这是提供领导人才的一个方式。


  阿里巴巴到美国上市,马云就讲阿里巴巴不是中国的阿里巴巴,是世界的阿里巴巴。去年我们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也发现,中国到海外投资已经超过了来华投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代已经到了。但关键是有没有领导人才领导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需要培养更多的国际化的领导人才,不光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能更好的参与全球化。各个学校包括像清华、经管学院、或者像肯尼迪,像公共管理学院,可能都在未来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包括领导力。

关键词 理事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