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中国选才更要瞄向70亿人

2015年5月5日

  近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接受央视新闻频道特别节目【中国创时代 海归创业潮】采访,谈及近年来海归创业潮呈现出的特点及如何吸引国际人才,王辉耀认为,海归是中国创新的生力军,我国要利用好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中国选拔人才不光要瞄向13亿人,更要瞄向70亿人。以下为访谈实录:

海归创业的三大原因


  记者:近年海归创业呈现哪些特点?


  王辉耀:回国创业大潮接连不断,过去五年回国人数超过100多万,去年接近40万,这一人数变化在未来一、两年内还会突破。


  海归归国创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经济不断持续生长,转型升级,需要高科技、创新创意的需求,海归在海外的求学、工作、创业经历对中国的提升很有帮助。


  2.中国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不断变化,服务业增长发展很快,其在GDP中所占的比例41%增长到47%,而发达国家的比例达到80%,这还有很大空间发展,需要创新理念人才填补。


  3.出国人数很多,大部分选择高科技、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储备充足。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很向好,中关村有国家级人才特区–中村人才试验区,而沿海城市也在形成新的人才生态圈。


  海归创业最重要的因素是上下游的生态链逐渐完善,有创业园、孵化器等一系列完善的生态链以及配套的政府政策、风险投资和民间PE的参与。

全球竞争亟需国际化人才战略


  记者:资本潮、知识创新潮会是未来的主要趋势?


  王辉耀:全球化分了三个阶段:1.全球货物浪潮,中国成为第一大国;2.全球资本流动;3.全球人才流动,4.50%的人才来自世界各地,创业创新对中国未来创新创业带来很大影响,作为创业驱动人才是第一要素。


  记者:前几年有报道提到,海归回国不是被逼回来,而是被吸引回来,这一趋势是否在这两年又有所增强,他们回国将会面临的问题或是反映比较集中的、最大的痛处是什么?


  王辉耀:回国人数越来越多、群体越来越大,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也越来越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高和完善:第一,办证、手续,需要进一步简化;第二,留学生办理当地工作签证、居留的延期;第三,家属子女的教育问题,让海归家属与子女很好的安排,让他们在国内扎根,方便他们进行创业创新。第四,人才与当地的结合,产业政策上、政府政策的取向性上,都面临着一些问题。还有与产业链接,更重要的是创业大环境,要尽量简化、便利,注重人才要素。


  记者:去年回国人数和出国人数是怎样的?人才聚集对中国经济以及在未来全球竞争力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辉耀:最近几年,回国人数逐年增加,去年出国45万人,回国37、8万人,未来这一差距会逐年缩小。中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带来创业流、资金流,吸引各国优秀人才,从30年前吸引外资到现在的吸引“外才”,未来的软件建设是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建设的关键。美国拥有全球62%的科学家,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要利用好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中国选拔人才不光要瞄向13亿人,更要瞄向70亿人。

海归成为中国创新的生力军 


  王辉耀:全球有6000万华人华侨,其中海归占400万,海归是和中国联系最密切的。即使没有回国,华人华侨也是中国在海外最好的人才库。中国一定要重视,要建设良好的政策让他们安心回国创业,从而加强中国创新的力度。


  海归回国很重要,李彦宏回来创建了百度,带动了几万人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就业。海归创业团队推动中国发展,创新驱动,高科技的教育。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调查,70%的海归集中在科技领域创业,主要是在生物医药、教育等领域,而很少在房地产行业。


  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一大半都是海归创业。海归拥有国际的人脉、国际的网络、国际的资本,是中国新时期引进外资的一种新方式,发动海归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将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带来很大推动。


  记者:今年CCG是否还在继续关注国际人才流动、海归?有哪些可预期的活动?


  王辉耀:作为目前中国专门关注海归和国际化人才的智库,今年还会在8月份与欧美同学会举办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11月份举办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12月份在广州协助人社部和广州市举办5场专项的创新创业会。同时,CCG还会继续出版蓝皮书报告系列(2015):《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中国海归发展报告》、《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和《中国国际移民报告》等。另外,CCG还将定期举办午餐会、小型研讨会、报告会。比如,在4月份CCG刚举办的“一带一路”、亚投行人才挑战研讨会,而一带一路、亚投行的发展也是需要海归人才的参与。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