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鹏:加大TMT早期项目投资比重 与90后一起创业
2015年1月12日这个时代,再多的事、再大的事,都可以起于财富,止于财富。而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富豪所辐射的区域里,沈南鹏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他,在以财富创造财富。
作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以下简称“红杉中国”)的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从不频繁将自己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但他在业界的“江湖地位”始终没有被撼动。2014年,沈南鹏被评为年度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而这也是他第三年蝉联华人最高排名。沈南鹏之所以为业界所认可,是因为红杉中国造就了太多明星企业。
“神话”的背后,沈南鹏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从他38岁带领红杉中国在中国本土精耕细作开始,十年间,沈南鹏跨过了“不惑之年”,也经历了中国经济的起起落落。与此同时,他对红杉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思索也愈加深刻。
在奇虎360创始人周鸿的感觉中,沈南鹏就像是一条海洋里的鲨鱼。只要闻到血腥味,这条饥饿的鲨鱼就必然会立刻冲上去。而这条鲨鱼的动向背后,折射出的则是这个时代中国经济的脉络。
互联网领域“挥斥方遒”
正如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所描述的,“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对于近十年的中国而言,2008年是这样的关键时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没有谁能够摆脱中国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影响,而处于风险投资这个永远拥有最敏锐嗅觉行业之中的沈南鹏及其所掌控的红杉中国,也在2008年这道分水岭上变换了思路。
也恰恰是在这一年,沈南鹏跨入了“不惑之年”,并且将一贯的背头改为了清爽的短发。在旁人看来,这或许只是沈南鹏个人形象的一次转换。事实上,沈南鹏改变的不只是形象,还有他以及他所带领的红杉中国对投资重点的重新思考。
在2008年以前,红杉虽已投出不少互联网领域的早期企业,包括大众点评和奇虎360;但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以后,其加大了对互联网行业的投资布局,聚美优品、唯品会、乐蜂网、京东……更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金融领域布下“珍珑棋局”。
以2008年为时间节点,加码投资互联网领域,一方面是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大潮,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沈南鹏自己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如果要说在过去20年中最重要的主题词,恐怕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崛起在世界上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力和奇迹。”沈南鹏如是说,“阿里巴巴的上市,不仅看出中国企业能够在本土的领先,同时也能够在全球的互联网市场中占据很大的份额。”
目前,红杉中国已经拥有8只美元基金与3只人民币基金,管理着总规模近300亿元的人民币基金。尽管按照红杉中国的惯例,并不会投资一个领域内的两个竞争对手。然而,当树大根深继续向外伸展之时,就难免会遇到“无边界竞争”。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尴尬避无可避。
以唯品会收购乐蜂网为例,恰恰是源于双方业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撞到了一起。乐蜂网董事长李静曾表示,与唯品会战略打通是乐蜂网“自己的决定,事先没与任何投资人沟通”。而沈南鹏也否认了自己在竞争公司之间“作局”的传闻。
“近两年,互联网和消费行业交汇的领域里,出现了一大批提供优秀产品的中国企业。几乎每一个消费的子行业中,互联网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感叹互联网变化的同时,沈南鹏也曾经建议乐蜂网将渠道与更大平台合作,将公司的利益最大化。而这个建议,则是基于红杉中国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推导所得出的结论。
按照风险投资公司的标准流程,一旦两家被投公司成为了竞争对手,风险投资公司就会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例如,投资经理之间不能共享信息,投竞争对手公司的投资经理不能出席公司战略会议,等等。而红杉也遵守了这套流程。
“作局”这一说法或许有些牵强。且不说互联网电商在纵向发展壮大之后都会采取横向拓展势必会导致业务有所交叉,单作为一个风险投资机构,即使在企业董事会中占有席位,根据常规也是需要避免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的。在此情况下,当所投资的两家企业商业模式逐渐出现重叠而变成竞争对手时,一方被另一方并购,想必是红杉中国在当时能够给投资人的最优答案。
与“90”后一起创业
在美国硅谷,成立了40余年的红杉资本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在大型机时代,它发掘了PC先锋苹果电脑;当PC大肆发展,它培养起网络设备公司3Com、思科;而当电脑被广泛连接,互联网时代来临,它又投资于雅虎和Google……
同样瞩目的投资业绩,同样的秘而不宣。红杉中国将红杉资本的基因带到了中国,并在延续着这一传奇。
“做企业家事业的土壤和基石,做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这是红杉中国一直秉承的理念。在这一理念之下,沈南鹏与红杉中国游走于创业者之间,以手中的资金为支点,为后者撬开一个绚烂而广阔的天地。
2008年,不仅是红杉中国加大投资互联网领域的一年,从其投资策略上来看,其亦不断发力从VC到PE阶段的全产业布局。
特别从2010年开始,红杉中国所投资的大部分公司都是处于第一轮或者第二轮融资阶段。尤其是近期,红杉更是在早期领域非常积极,也做了更多努力。不仅加大了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比重,同时,红杉中国还发起了“前方高能!红杉陪你创业去”的活动,为全球85后、90后的TMT领域早期创业者助力。
“TMT领域早期创业项目到了85后、90后主唱的时代,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开放,对市场痛点和机会的捕捉能力更加敏锐,我们酷爱他们的激情与梦想。然而,面对快速迭代的产业和技术周期,创业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红杉中国愿意从旁佐助,与他们一起创业!”在活动现场,沈南鹏分享了他对创业的理解。
投资风格的切换,从红杉中国所设立的基金形式上可窥一斑。
在2009年初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沈南鹏曾说道:“红杉中国在2005年成立了2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2007年5月又成立了PE(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轻’资产和‘重’资产两方面的投资都有涉及。”(详见本报2009年3月30日《沈南鹏:看好周期性行业》一文)
相比齐名的鼎晖投资、弘毅投资,红杉资本在大手笔投资、产业资本运作方面也毫不逊色。虽然红杉不再关注房地产、制造业等传统领域的PE投资,但却紧紧抓住PE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机会。仅就2014年而言,红杉掷出的大手笔PE类投资包括物流领域的中通快递、德邦物流;医疗健康领域的稳健医疗、威高集团、鱼跃医疗;消费品领域的韩后;以及互联网领域的陌陌、今日头条……
模仿、学习加创新
正如本文之前所言,在“投资神话”的背后,沈南鹏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因此,即使是目光如炬的他,在投资中也难免会有失手之时。
在经历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市场低迷严重影响了风险投资机构之前的投资业绩。而市场何时向好无人可以预期, LP(有限合伙人,即投资风投机构的投资人)的钱越来越紧张,也使得风险投资机构普遍“捂住钱袋”。整个行业从曾经的“全民PE热潮”直接掉进了“冰窟”,寒冬、剧变、转折点等成为了挂在投资人口头的“常用语”,不少机构都放慢了投资步伐,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已投资公司的管理上。
在2009年的第一季度,红杉中国也颇为保守的只投资了四五个项目。对此,沈南鹏颇感遗憾,觉得当时“有一点缩手缩脚”。而其中最遗憾的,是错过了京东的第二轮融资。
于是,沈南鹏与红杉中国开始梳理产业逻辑和行业脉络,同时也开始将VC基金的重心向早期前移,将PE基金的关注点聚焦于重点行业的领先企业。红杉中国的选择,反映出了彼时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大趋势。在这一分水岭之前,恰恰是国内企业IPO的热潮,大量中国本土基金将热钱投向Pre-IPO的项目,赚取上市回报,红杉中国亦不能免俗。而2008年经济周期进入低谷阶段,也给了市场参与者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风险投资应该如何创造财富才算是成功。
“如果说20年以前,几乎是全世界去模仿硅谷的话,今天在每一个国家,不管是在中国、印度、韩国,每一个应用都是企业根据用户的特征和诉求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应用。比如讲我们看到现在像腾讯和百度都已经在世界各地的扩张当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亮点。”沈南鹏表示。
“这样的一种创新能力也决定了这样一家公司在本土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如果更多的是模仿和学习别人的技术和应用,恐怕会很快地陷入传统行业当中的红海竞争。这也意味着这些原创的商业模式恐怕很难有机会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走向别的市场。”
在与美国硅谷同样的投资基因之下,沈南鹏让红杉中国变得更加本土化,这或许会让其带着梦想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