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民营企业走出去可更有效减少“中国威胁论”
2014年12月8日“2014年后,中国会迎来对外投资的黄金时代30年。未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将会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占40%以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标志着我国国内市场出现结构性饱和,通过“走出去”扩大海外市场、转移产能,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企业的利润率降低,为寻求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以寻找不断发展壮大的支撑。
在最近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等机构举办的“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 上,澎湃新闻发现,除了官员、各大央企代表、大型民营企业家和学者参会之外,还有不少中小型民营企业家与会,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能用比较流利的英语与外国学者和企业家侃侃而谈。
“民营企业家,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家,他们的投资需求很旺盛。这从他们参会的高涨热情中能看出来,他们踊跃参与各个美国、欧洲、非洲等区域的投资分论坛,咨询各类政策信息、为企业寻找合适的走出去人才。”王辉耀告诉澎湃新闻。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是由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国家民政部批准)、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及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所组成。该智库每年出版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
在采访中,王辉耀表达了他对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看法:
第一,未来,中国民营企业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已占对外直接投资比例的44%。
第二,中国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三大主要挑战:复杂审批程序的简化,获得投资地政府的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问题和增强走出去企业的合作。
第三,民营企业走出去是检验中国经济真正实力的标准之一。
【对话】
澎湃新闻: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现状如何?
王辉耀: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积极性,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占比不断增加,民营企业日益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生力军。尤其在美国市场,民营企业的投资总额占中国对美投资总额的76%,民营企业在美投资项目总数已占中国对美投资项目总数的90%。国有企业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比不断下降,根据商务部等统计资料,工商登记注册为“国有”性质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已降至55.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审批手续的简化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便利化措施的推出,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激发。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境外并购中扬长避短、携手合作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澎湃新闻: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未来发展趋势?
王辉耀:过去,中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初期的主导形式,现在变成了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并驾齐驱的模式。从数据统计来看,民营企业出去的势头更猛,效果可能更好,收益可能更大。
从整个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的大趋势来看,中国民间的外投资现在还没有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体,但无论从存量投资规模还是当年流量来看,还是从发展的速度来看,民间投资的速度增长非常快,有可能在明年和后年成为中国对外投资最主要的主力。
澎湃新闻:您觉得民营企业家在这次论坛上表现出哪些比较迫切的需求?他们希望能解决哪些问题?中国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还有哪些阻力和挑战?
王辉耀:我感觉与会企业家最希望解决这么几个问题:
一是简化审批程序和复杂手续,更好地获得投资地政府的支持。
现在,中国政府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海外投资持开放态度,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共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所以将会形成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最近我国出台了关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有关规定和法律,就从制度层面上来保证走出去。以前每个企业投资都需要报案、审批,现在除特殊投资项目需要审批以外,大部分采用备案制。现在,我们有退休的驻外使领馆官员继续发挥余热,更好地帮助中国企业对接与投资地国家的支持,帮助国家走出去。
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中小企业面临着对外直接投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根据我们发布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2014)》,综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调查数据,有近30%的企业对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支持服务非常不满意,68.4%的受访企业希望政府提供融资支持。
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融资出现了分化,大型国有企业及大型私有企业由于多为上市企业,资本市场是其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以及并购贷款等专项贷款,也主要向大型国有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运营方面,融资普遍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另一个问题是融资成本偏高,这导致企业在国际融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三是寻求如何更好地增强企业间合作。
部分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缺乏合作,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单枪匹马地走出去,他们希望能拓展上下游产业链。与此同时,在一些项目上,经常出现中国企业同时竞标,有的企业为了拿到订单,采取低价战略,造成恶性竞争。有的企业在拿到项目之后,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给企业自身造成很大损失,同时也损害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整体形象。
澎湃新闻:您刚提到中小企业融资难,那么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哪些?
王辉耀:根据我们做的调查,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一是企业自有资金:约56.6%的受调查企业通过自有资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但因资金规模小、风险承受能力低,中小企业难以在国外进行持续运营。
二是国内金融机构及其境外分支机构的信贷支持,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实力有限,能获得金融机构撑起大量信贷支持的偏少,仅17.39%的受调查企业通过国有银行金融机构获得对外直接投资资金。
三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4.3%的受调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来自资本市场。
澎湃新闻: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将会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何种影响?
王辉耀:从国内角度看,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需为富余资金找出路,对外直接投资是有效利用资金、释放升值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民营企业走出去更好地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中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息息相关,两者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有助于扩大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范围,减少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当然,民营企业走出去是检验中国经济真正实力的标准之一。民营企业更具有活力,中国的一大批民营企业将走向国际,形成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在国际化和区域共同发展大趋势下利用世界的资源、人才、资本、市场等等来制定企业的发展方略,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跨国公司是一个强大经济体标志。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跨国公司还实属少数。虽然世界五百强中有很多中国公司,但他们不一定都是跨国公司,中国很多企业进入五百强,实际它就强在国内,它在国外没有什么影响力,在国外是不强的。
从国际角度看,中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资本流动和人才流动,减少世界对中国的猜忌,有助于构建开放合作、和平的国际环境。
原先以央企为代表的“中国走出去”战略令西方国家有所担心,民营企业这样市场化的企业走出去能减少对中国的猜忌和不信任。中国在海外有6000万华人华侨,世界上还有50多亿国际人口,这些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对象。民营企业如果能切实地为当地服务,增加当地税收,那么,在促进中外交流,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建开放合作、和平的国际环境方面,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文章选自澎湃新闻,2014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