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
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侨务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党和国家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侨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侨务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共同的逻辑起点、时代背景、实践路径和目标诉求。30多年来的侨务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侨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促进中国和平统一进程和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侨务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子体系,侨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侨务理论 海外侨胞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特别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①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侨务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党和国家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侨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侨务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共同的逻辑起点、时代背景、实践路径和目标诉求等,本文拟阐明侨务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子体系,侨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以“海外同胞是中国最重要外部资源”,进一步论证“独特机遇论”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邓小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逻辑起点是建立在他对中国基本国情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所作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立足这一国情,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1979年6月召开的五届政协二次会议上,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为数众多的海外侨胞,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也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倚重的力量。邓小平独具慧眼,抓住了这个影响全局的关键问题。就经济实力而言,目前全世界华侨华人资金总量大约为20000亿美元,与阿拉伯人、犹太人并列为世界侨民三大金融力量,一大批华人企业家在制造业、商业、房地产、旅游、高科技以及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崛起。就科技实力而言,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集中了163万来自中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从事的研究几乎涵盖所有高新技术领域。海外华侨华人不仅在经济、科技方面有极强的影响力,他们还与所在国各阶层人士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活跃于政界,有些人甚至在国际上也有极强的影响力。
事实上,由于孙中山、毛泽东等对于海外关系问题的正确把握和处理,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海外侨胞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侨务工作受到严重干扰。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后不久,发表了对侨务工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谈话。1977年,邓小平在接见港澳同胞国庆代表团和香港知名人士利铭泽夫妇时说:“说什么‘海外关系’复杂不能信任,这种说法是反动的。我们现在不是关系(海外关系)太多而是太少,这是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方面的关系。”邓小平的讲话不仅纠正了“文革”中人们对“海外关系”的错误认识,解除了强加在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身上的精神枷锁,而且还肯定了“海外关系”的重要性,实现了党在侨务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侨务战线上的光辉运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实行重大转移。作为政治家、战略家,邓小平将侨务工作提升到中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来论述。特别是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之后,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邓小平发表了“独特机遇论”。1990年,他在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人时指出:“中国人要振作起来。大陆已经有相当的基础。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少管别人的事,也不怕制裁。”1993年,他又指出:“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做出了很多贡献。”
邓小平把华侨华人看成是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这就从新的、更高的层次上揭示了华侨华人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能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海外侨胞的资金、技术、高科技人才和国际市场营销经验等日益增多地流入中国,全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实践证明,海外侨胞确实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中国最重要的外部资源,是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
二、以“对外开放首先是对海外同胞开放”,丰富“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理论”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此时从国际上来说,由于新科技革命带动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在全球许多地区兴起,不仅西方发达国家,东南亚乃至港澳地区的经济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邓小平以超前的战略思维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外开放是必然要求。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在邓小平的构想中,“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是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邓小平说:“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可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刚刚打开国门,西方世界对此时的中国知之甚少,外资不敢贸然到中国来,中国如何与国际市场对接?因跨国移民和再移民而形成的率先体验并接受西方现代产业技术和政治文明洗礼的华侨华人群体,不可避免且责无旁贷地成为中国现代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因此,立足国情和实际,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对海外同胞开放”。
根据海外侨胞在中国内地的区域分布和各地区的地理条件,邓小平提出兴办“经济特区”的设想。实践证明, 这是一个收效显著的创举,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起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后来回忆说:“那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外国经商的多。”1984年,邓小平在巡视厦门特区后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他说:“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 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 这样就能够吸收大批华侨资金、港台资金, 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 而且可以把周围地区带动起来, 使整个福建省的经济活跃起来。厦门特区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只要资金可以自由出入,外商就会来投资。我看这不会失败,肯定益处很大。”
积极引进侨资推动中国经济建设和实现现代化,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华侨华人企业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由此带动了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来到中国,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局面,成功地回应了外部世界对传统中国的挑战。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 以后,借助于海外华商遍布世界的商业网络,中国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开拓更广泛的国际市场。
三、以“推动与海外同胞经济合作”,丰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
引进华侨华人的资金以发展经济和推进现代化,是党和国家侨务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全方位利用外资以推进经济现代化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对外开放的实践进程中,党和政府逐渐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而此时拥有大量华侨华人投资的经济特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给党和政府带来了信心,从实践上催生了借鉴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路。
1992 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四大不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体系的培育、改进宏观调控等进行了科学阐述,与此同时在所有制结构上,还提出实行“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侨资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根据《中国经济年鉴》等发布的资料,1979 年至2003 年,以海外华商为主力的外商投资农、林、牧等第一产业累计创办企业13333 家,合同外资金额为180.36 亿美元;投资工业和建
筑业等第二产业累计创办企业350170 家,合同外资金额为6320.10 亿美元;投资金融、贸易、商业、旅游等第三产业累计创办企业101774 家,合同外资金额为2930.84 亿美元。这充分说明海外同胞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所发挥的作用与成效。另据商务部的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至2005 年底,我国累计吸收外商投资6224 亿美元,其中至少有4170 亿美元是由华商或华商主导的企业带来的,约占全部外商投资的67%;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5万多家,其中华商企业约占70%。根据龙登高的研究,截至2007 年,中国内地累计利用外资约6650亿美元,其中海外华资占60%;累计批准设立外资投资企业57 万余家,其中海外华资企业达34 万多家。这充分说明了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以来侨资企业对于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侨资企业的发展还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制等结合在一起。根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经科司的统计,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华商在中国西部、中部和东北三省的投资大幅增加。2005 年,东北地区吸引华商投资增幅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2006 年5 月初召开的西部项目洽谈会上,香港和记黄埔签约以10 亿元投资西部地区的中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等项目建设。在2010 年9 月开幕的“华侨华人中原经济合作论坛”上,签约合同项目68 个,涉及10 大门类,签约合同金额为457.18 亿元人民币。在2010 年10 月开幕的“2010 年海外华侨华人高新科技洽谈会暨四川世界华商大会”(简称“海科会”)上,签约项目涉及总投资额超过300 亿元人民币。与海外侨胞的经济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侨资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在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化发展,吸纳大量就业人员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以“扶持和合作为主要工作方针”,丰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在一些领域和方面也出现了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此时,从国际上来看,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2005 年12 月15 日,胡锦涛同志在青海考察工作时发表讲话,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作了集中概括:“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这就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定位。
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5 年2 月召开的“全国侨务工作会议”在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侨务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侨务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侨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坚持以国内侨务工作为基础、以国外侨务工作为主导,坚持为国家大局服务和为侨服务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在海外发展一支宏大的对我友好力量,促进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独特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祖国统一和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而奋斗。”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理念在侨务工作领域中的运用。
会议对侨务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华侨工作的主要方针是“关心和扶持侨胞在海外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强调充分利用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积极推动住在国政府营造有利于中国侨胞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侨胞的合法权益。在外籍华人工作基本方针中,除继续强调严格区别国籍界限、增进外籍华人与中国的合作外,又增加了“关心外籍华人长期生存和发展”和“鼓励他们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传承民族文化”等。会议还将原来散见于中央有关涉侨文件中的政策精神集中起来,形成了“三有利”的原则:开展侨务工作要有利于海外侨胞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有利于发展我国同海外侨胞住在国的友好关系,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
为进一步争取和凝聚侨心,党和政府对归侨侨眷利益也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根据1990年9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制定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涉及侨房拆迁补偿安置、归侨子女教育、归侨侨眷出境探望子女、出境定居的归侨侨眷职工待遇、华侨回国定居等配套政策。近年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还将对归侨侨眷的适当照顾与为他们提供服务,鼓励他们自力更生、创业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关资金和项目安排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等。这些扶持和照顾措施对于促进侨界稳定、维护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9 年,国务院侨办许又声副主任特别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侨办系统工作取得很大成绩。而经过学习科学发展观,体认到侨务工作还有一些不足,未来需要朝三个方向努力,即为侨服务、
涵养侨资及构建和谐侨社。这里的“涵养侨资”即是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应有之义。从实践效果来看,对海外侨胞实行“扶持和合作”的主要工作方针,使得侨务系统内部的工作,侨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工作都取得了相适应的协调发展,大大激发了侨胞们参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五、“以侨为本”的侨务工作指导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主体,以人民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制定发展战略、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尺度和最高目标。”
侨务工作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指示:“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根本利益作为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为国家大局服务和为侨服务的统一。”“各级侨务部门要始终把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根本利益作为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了解归侨侨眷和海外华侨的所思、所需、所急,努力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情为侨所系、利为侨所谋。”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做好侨务工作, 必须先做好人的工作。而维护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侨社的基石。近年来,各级侨务部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积极参与、配合全国人大执法检查工作,认真推进涉侨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努力营造全社会依法维护侨益的氛围;紧紧围绕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帮助解决华侨农场贫困职工、农村散居贫困侨户、城市下岗失业归侨侨眷的生产生活困难,组织开展送科技、送法律、送医疗、送文化、送温暖活动,扶持困难归侨侨眷自主创业,使得广大归侨侨眷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目前全国仍有100多万困难归侨侨眷。为解决这部分人的难题,2010 年,国务院侨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下发《关于做好散居困难归侨侨眷扶贫救助工作的意见》,在全社会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为广大归侨侨眷排忧解难。
总而言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于侨务工作地位和作用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对于华侨华人工作方针、原则的不断完善,从单纯强调动员侨胞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与保护侨益并重,从鼓励他们爱国爱乡到引导他们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侨务实践中的运用。
六、以“大侨务观”理念推动“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的理论
人民当家作主,公平地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2007 年3 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华侨华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侨务工作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除侨办、侨联、各级人大华侨委、政协港澳台侨委、致公党等涉侨部门外,人事、外交、科技包括科协(归国科技人员)、共青团(青年回国人员)、妇联(妇女归国人员)、统战等部门和组织也在通过不同渠道和途径做侨务工作,新时期的侨务工作越来越走向“大侨务观”。
何谓“大侨务观”?“大侨务观”的一层含义是指在当前国内外侨情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各级各类涉侨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亲缘、地域界线, 以海外4500多万侨胞为共同的工作对象, 把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强大智力资源、对祖(籍)国怀有深厚感情的海外侨胞看做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各地可以共同开发的资源。②此外,“大侨务观”的另一层含义是指侨务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华侨华人与归侨侨眷——这个群体中既有经济实力雄厚、科技资源丰富、拥有高水准高质量生活条件的海外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也有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所造成的散居世界各地的生活比较困难的侨胞和归侨,因此,新时期侨务工作的开展要以民生为目标,以帮扶救助困难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为重点,以各项惠侨政策为载体,为广大海外华侨和归侨侨眷排忧解难,使广大海外华侨和归侨侨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一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的目标诉求在侨务实践上的体现,对于新时期侨务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作为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侨务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侨务工作实践中的体现,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侨务战线的具体运用,是新时期侨务工作已经并将继续坚持和完善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30多年来的侨务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侨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促进中国和平统一进程和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侨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伟光主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 程恩富、尹栾玉:《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须实现“五个控制和提升”》,载《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4期。
[3] 侯惠勤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1978-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8年。
[4] 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载《红旗文稿》2008年第1期。
[5] 李崇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载《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年第4期。
[6] 李海峰:《锐意进取 扎实工作 努力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载《求是》2012年第1期。
(文章选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P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