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如何解决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问题

2014年7月29日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不仅是我们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参与因素。当前,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人”的不可持续,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发展的不可持续。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巨大的“人才赤字”,使得人才发展“可持续性”弱化。每年出国的留学生数量庞大,且有大量留学生滞留不归,但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却很少,流失的人才并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截至2013年底,我国在海外留学生人数为161.38万,而在华留学的外国学生数量仅有35.6万人,存在125.78万人的“留学赤字”。而根据2011年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一项数据调查,2009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确定留在美国和计划留在美国的中国学生比例,分别为53%和74%。

人才流失严重。根据中国社科院海外专业人才报告,中国海外华侨六千万人才中有10%是高层次专业人才。人才流失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我国人才资源无法获得正常速度的“质”的提升。人才的成长过程承载教育、科研等资源投入,人才的流失,实际上是我国教育、科研等资源的变相流失。长此以往,影响我国科技和社会创新发展的速度和效率。

存在明显的“人才壁垒”,妨碍长远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人才壁垒,是在人才流动过程中人为设定的、人才跨境流动和在异国居留时遇到的制度性障碍,其衡量标准包括签证申办难易程度、居留难易程度、留学生就读和工作政策等。目前全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放开国际人才流动政策,而中国的人才壁垒依然较高。美国每年发放绿卡一百多万张,其中人才型绿卡十几万张,而中国2003年到2011年间,平均每年发放绿卡仅为两百余张。香港、台湾的华侨回乡时可办理十年一签的回乡证、台胞证,印度给印度裔海外人才办理印度裔卡,永远不用办签证,但中国大陆的华侨想回乡超过三个月就需要出境续签,没有长期签证,没有华裔卡。在中国毕业的国际留学生以及引进的外国人才常出现因为签证等问题很难留在中国工作的问题。这些都使得中国的高层次人才面临着“出得去、回不来、留不住、不重用”的状况,使中国成为长期以来的人才输出国,形成巨大的人才赤字,给中国的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

中国的教育发展不可持续与人才不可持续紧密相关,是目前我国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中国的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官本位问题严重,创新不足,难以培养出高层次创新人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重基础设施建设轻学术人文建设,这些都导致中国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与国际相比有很大差距。在过去七年,在美国的中国中学生增长了365倍,每年飞往香港参加出国考试的大陆学生增加了10倍。每年放弃高考的一百万考生中,近50%选择出国。以在海淀区中学的调查为例,前25%的尖子生中有70%想出国。另外,我国高校教师国际化程度低。2010年,在我国大陆高校任职的外籍教师为11287人,占高校教师总数不到1%。人才流失,教育质量落后,高校生源不足、毕业生创业创新能力不足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偏低等,这些问题都敲响了中国教育不可持续的警钟。

要解决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三方面对策。

加紧制定完善中高层次人才出入境和居留等人才政策。首先,我国应加快简化出入境手续、降低居留门槛,为外国人才来华提供便利,以此平衡外流的人才。我国72小时免签的试点效果十分理想,为外国专家来华考察、参观和交流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获得了国际人士的广泛认同,建议扩大试点,并且尽快在全国正式实施;同时考虑延长免签时间。其次,对于长期以来以各种方式服务国内建设的海外华人华侨专业人士,发放多次出入境签证。再次,扩大绿卡的发放范围和数量,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投资和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等等。

改革教育体制,优化课程设置,培育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人才。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逐步完成中国教育去行政化,使教育部门回归学术、科研本位,逐步将中国打造成世界性的学术科研中心及国际人才中心。另外,中国高校的领导者也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获得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导力量,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提高教育国际化程度。在教育领域,可以先开放一部分教育市场,鼓励本土教育机构与国外名校开展合作办学,通过国际学分互认等方式开设交换学生计划。目前我国的宁波-诺丁汉大学、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分校等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可以继续尝试通过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程度。

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来华就读和工作。我国拥有巨大人才赤字,可以以外国留学生来补充,吸引外国学生来华学习、工作、生活,打造一个属于全球人才的中国梦。目前我国针对外国留学生就业和居留的政策过于严格,外国学生在中国毕业后必须回国,没有在中国工作实习的机会,这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符合当前中国缺少国际人才的国情。应给予外国留学生毕业后一年寻找工作的时间。

人才建设工作,也要实行改革开放,树立开放的人才观。进入新时期,中国在市场、产业等方面本身蕴含着巨大潜力,是世界投资者关注的重要区域。加强人才建设,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强人才工作、促进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