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志云:互联网重构金融 大数据重塑征信
2014年5月20日“新常态”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金融领域,互联网的强势进入可以算作是最大的创新驱动力量,它用新的思维模式、新的渠道、新的产品形态,冲击和改造传统金融行业。而落后于国外二三十年的征信行业也有可能在这一轮创新的推动下,跳跃式发展到大数据征信阶段。
2014年10月10日,“南京两岸金融创新发展论坛”在南京大学召开,我爱卡/信用宝创始人涂志云博士在论坛上演讲,他认为尽管目前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众人趋之若鹜,但是多数人还没有悟透它的划时代战略意义,他提出观点认为“互联网重构金融大数据重塑征信”。
绝佳机遇
中国的零售金融领域,以及征信领域,落后于美国二三十年;但是在互联网领域却只和美国相差两三年。这样的差距以及中国巨大的市场机会,使得中国的金融发展不会走和美国相同的路径,而是会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跳跃式发展到一个新的模式阶段——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征信。这个预测并非空穴来风,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成熟的技术足以支撑。
金融的巨大市场仅以信用卡行业即可管窥,中国信用卡用10余年的时间发卡4亿张,活卡2亿张,覆盖1.5亿人口。至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6亿,也就是说还有4.5亿智能手机用户没有信用卡,对发卡市场来说,还有巨大空间。
银行平均每年新增信用卡只有6千万张,不是银行不努力,而是体制和技术系统并不能支持快速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或者移动互联网金融却可以做到。
互联网机构大量进入金融领域,其优势就在于以成熟技术为基础的渠道和服务能力,互联网可以迅速地、大量地获得和服务用户。微信红包就是最好的例证,一夜之间就可以获得海量用户,而微信红包则绑定了数以亿计的银行卡。技术让互联网金融可以迅速触摸和服务海量用户。而在这一点上,传统金融机构的物理网店优势荡然无存。
核心优势
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核心优势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和能够快速获得并服务海量用户的技术。掏出手机就可以转账、支付、理财,直击传统金融服务的痛点,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极佳用户体验。
对于传统银行来说,如果一夜之间获得了一千万个用户的贷款申请,他应该如何来处理?现在恐怕很多银行的做法还是人工审核。这就决定了银行在技术上无法快速服务海量用户。而美国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实现了自动审核,因为利用了FICO信用评分,可以在几秒钟就做出信贷决策。
未来的中国,技术的发展或将跳过美国传统FICO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直接着陆到大数据征信这个阶段。传统做法是通过有限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特征人群进行模型设计。而现在技术上可以实现获得全样板数据,金融数据、电商数据、通讯数据、社交数据等不同类型数据构成的大数据,将重新解构个人信用风险评估。
然而挑战并存。现在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抱怨无法得到央行征信中心的征信数据。但实际上即使是对于能够拿到这些数据的银行,根据这些数据去做一个模型,意义也是十分有限的。因为现在的各类数据信息是分散的,还有很多数据看不到,银行没有民间金融机构的数据,没有电商数据,没有社交数据,没有通讯数据。
利用大数据来做征信,就是要把多种类型的数据绑定到一起,这些数据如何去组合,怎么计算,现在还没有人知道,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机会也是挑战。
两岸发展
在谈到两岸的互联网金融如何创新融合发展时,涂志云博士给出两个建议:投资和融资。
他建议台湾有识之士来大陆投资,要投80后90后的年轻人。另一方面他建议大陆企业到台湾去上市,做融资。这样对双方来说才能形成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