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群: 经得起风浪才能够远航
2014年5月30日身为埃佩克集团总裁的周立群给人温文尔雅为人师表的感觉,学生时代历任过学生干部的他曾多次被邀留校,然而都被他婉拒了,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应该有更多的抱负与精彩。后来的经历也证明了他的预期。八十年代末他被公派留学苏联,归国后进入央企又被派往莫斯科工作,继而创办自己的企业。这过程看似顺利,实际上却历经了苏联解体、中国市场改革、金融危机等各种动荡。就在石油业这种高投资高风险的惊涛骇浪之下,埃佩克集团在周立群的带领下乘风破浪迎风远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历练成为一艘经得起风浪的巨轮。
不愿放弃,那就创业吧
周立群创业可谓顺风顺水,很重要一点就在于他善于把握机会。
1989年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周立群被国家教委公派至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电机专业继续深造学习(那是李鹏总理曾就读过的学校),4年后拿到博士学位。国家公费支持和业余时间为国内代表团做翻译等机会让他的留学过程没有任何经济压力。1993年留学毕业后便进入了外经贸部所属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继而又被总部派回莫斯科的中化莫斯科公司。当时的中化莫斯科公司主要从事俄罗斯、独联体其它国家及东欧地区的石化产品进出口业务。在中化莫斯科工作的6年,国企的大平台给了他充分的锻炼机会,对业务和公司管理都逐渐熟悉,那个阶段也是中俄两国贸易逐步成熟的时期。
1998年底,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外贸体制的改革,使中化失去了曾经独家拥有的石油等进出口经营权。出于国际化经营政策的调整,中化海外地区的经营收缩,国外的很多公司和代表处被撤销,包括莫斯科,许多曾在海外工作的同事回国后都辞职了。人生的抉择也同样摆在了周立群面前。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自己今后的发展还是在俄罗斯:精通俄语、熟悉环境和人脉关系。于是他辞职留了下来,并接收了原在中化莫斯科工作的外籍雇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继续经营石油石化产品贸易——这便是埃佩克的前身。创业初期只有十几个人,再加上打工的几个中国留学生。但之前的业务链还在,原货源渠道、国内外的客户都可以继续维系,公司便这样运转起来。
在国外发展的同时,他时刻关注着中国国内的市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蕴藏着无限的商机,2002年周立群决定公司在北京设立代表处,负责与国内各石化企业洽谈业务,反馈市场信息并开发新的下游客户。国家实施边境地区优惠贸易政策后,2003年初,周立群再次做出决定在中俄边界城市绥芬河市设立了分公司,充分利用中俄边界口岸便利的铁路运输条件,以及边境贸易的优惠政策,负责货物进口的报关接货和换装转运,架起了货物由国外到国内延伸销售的桥梁;此外,在天津、宁波、上海等地租用和建立了仓储设施,以便等待市场有利时机;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充分利用完善的银行体系和各项便利政策。这样国内外各处相互配合衔接,石油石化贸易运转顺畅。2002年埃佩克贸易额达到1.5亿美元,2006年4亿美元,2009年6亿多美元,稳步快速增长。即便是2008金融危机,公司仍然平稳度过。现在埃佩克集团的贸易逐渐扩展到油品、化肥、橡胶、塑料和化工产品等各领域,在2009年中俄300亿美元的贸易额中,埃佩克占了2%。
下一步目标:完整业务链条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埃佩克公司不断地寻找在国内的投资机会。东方瑞港投资有限公司是埃佩克在北京设立的投资公司,负责对国内的一些石化行业、开发区项目等的投资业务,适机进行参股或收购。周立群坦言现在销售原油所获得的利润只是石油链条中的一部分,被隔在了国内汽柴油等下游产品的巨大市场之外。希望将来可以参股或收购国内的石油加工、化工相关企业,这样就可以向下游纵深发展,并建立自己的销售终端,实现一条完整的石化产业链。
而目前的状况是,进口原油必须要交给两大集团即中石油、中石化所属企业进行加工,他们购入原油,再售出汽柴油等。政府批准设立加油站的条件,除土地证、设备及安全措施审核外,还需要汽柴油的供应合同,即中石油、中石化的供油协议,他们控制着资源。这也是现在民营加油站很少,大多是打中石油、中石化牌子的原因。
目前在个别省份民营资本在炼油方面已经占到30%。周立群说继续放开经营势在必行,这是我国加入WTO时开放市场的承诺,也是一个国家改革、进步的标志。去年国家的新政策,允许民营企业参与某些重要行业,包括能源领域,这为企业在能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饮水思源,致力于中俄友好
企业经营至今近12年,从原来简单的买进卖出,到现在的多领域贸易扩展,企业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周立群说,这首先应该感谢国家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留学的机会,他就不会走上在俄罗斯创业发展的道路。另外,还得益于中俄关系的友好。五六十年代两国关系不好,连知识界的交流都停滞了,更不可能做贸易,那时的留苏学生,归国后还会被怀疑身份。正因为有今天的和平环境,才会有中俄贸易的兴盛。近些年来,我国历届领导人访问俄罗斯时,周立群也多次作为在俄华商优秀代表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他的办公室里可以见到分别受到胡锦涛、江泽民、李鹏、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合影。
有感于此,周立群在长期从事经贸工作的同时,却也一直十分关注中俄政治关系的发展,积极的去做一些促进中俄友好的事情。他认为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环境,理所当然,他十分注重与那些对华友好的俄罗斯官员和学者的交往,因为正是在这些人的大力推动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得以不断向前发展。他为曾任俄罗斯外交部长、政府总理的叶?普里马科夫先生(对华友好的官员之一)翻译并出版其中文版回忆录——《走过政治雷区》,并帮助邀请他前来中国出席中文版新书发布会。他也经常邀请俄罗斯的官员、学者和企业家来华参观访问交流,希望他们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共同促进中俄友好。
此外,他还热心社会公益,比如为汶川和玉树赈灾慷慨解囊;北京申办奥运国际奥委会莫斯科投票时,周立群组织在俄同胞举行浩大的华人游行队伍以支持北京;从俄罗斯购买藏羚羊捐赠给国内动物保护组织等等。
周立群认为自己的成功还是得益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以他很乐意去做一些回馈社会和促进中俄友好的事情。
风浪之后的举重若轻
石油石化这个行业,有利润更有风险,而且是时时刻刻存在着风险。降价亏损的风险,自然灾害的风险等等,纵使价值千万的货物,仓储过程中是不能被看作有利润的。创业经营的初期,几百万美元的库存,都会让他心中忐忑不安。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突然变化,公司一下子出现巨大亏损,但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第二年不仅填平亏损而且实现净利润历史上的突破。经历了这般考验,周立群已经能够承受住这个行业的大起大落,他坚信只要有正确的理念,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成熟的市场运做经验,尽管遇到危机,都可以平稳过渡。
现在的周立群,经常往返国内外,兼顾家庭和事业。各地的公司都有专人在打理,运作井然有序,他还可以抽些时间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周立群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一句话:人生的每个阶段要做好应该做的事情,而且要看得长远些。对一个企业家而言,励业,要有远大的抱负;创业,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守业,要有正确的经营理念。人生四十到五十岁,是事业上的黄金期,事业应该基本定型;五十五岁之后,基本可以享受人生了,研究一下自己喜欢的东西。
周立群工作之外,生活还是相当的丰富。游泳、打高尔夫,坚持锻炼身体;写写博客,记录自己的留学、国外生活经历。说起自己留学时翻译俄国经贸书籍出版的事情,也还是饶有兴致。在他的身上,没有事业成功的张扬和高调,儒雅沉稳的作风和其不凡的创业历程折射出了一个企业家务实干练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