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翰:成功研发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
2014年5月30日邓中翰,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成功地研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星光中国芯”,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故被称为“中国芯之父”。同时,中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功,成为了首家在美国成功上市的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IT企业。
邓中翰,1968年生于江苏南京。1987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并如愿进入地球与空间物理系。那时候,中国科技大学的分数线要超过清华,全国的所谓天才、神童、超长生之类的学生大都云集在中国科技大学。1992年,即将结束中国科大五年的学业时,邓中翰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的机会,这为他的理想插上了翅膀。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物理学硕士学位时,邓中翰不时感受到来自毗邻伯克利的硅谷的魅力。IT等前沿信息技术掀起的硅谷热浪,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决定同时攻读伯克利电子工程学专业的博士。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时,一次日本之行又让他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仅应当从学术上,更应该从宏观的社会角度去思考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因此他决定:同时攻读经济管理学。
凭着勤奋、坚韧、执着和不甘人后、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1996年年底,从伯克利毕业的时候,邓中翰拿下了物理学和经济学的硕士、电子工程学的博士学位,成为伯克利建校130年来取得横跨理、工、商三个学科学位的第一人。至今,邓中翰的毕业论文依然在学校的橱窗里展览,他成为这所大学的骄傲。
毕业后,邓中翰先后在IBM、SUN等大牌IT公司工作。邓中翰加盟IBM,仅仅一年多,就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获得了“IBM发明创造奖”。骨子里的创业精神与伯克利的创业传统,让邓中翰踏上了创业的征程。1997年,邓中翰离开IBM,回到硅谷创办了名为PIXIM的公司,并任董事长。因为走的是技术路线,公司很快就获得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基金青睐,公司市值快速达到了1.5亿美元。正当邓中翰沿着典型的硅谷生活轨迹顺利前行时,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找到了他,给他带来了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即中国半导体工业如何走出一条新的道路。面对周老提出的问题,从自己看到的、最擅长的,也是亲身经历过的硅谷模式出发,邓中翰提出中国应当尝试一种新模式——硅谷式运作的可能。周老诚挚地邀请邓中翰回国主持中国芯片事业的突破。邓中翰面临艰难抉择的过程,自己在美国的公司正欣欣向荣,此时回国,无疑等于要放弃一座事业的高峰。
1999年10月,邓中翰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观礼仪式。站在观礼台上,邓中翰异常激动,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祖国的强大做些什么”,“一定要把祖国的芯片产业推动起来”。几天后,邓中翰作出决定,把事业的舞台从硅谷搬到北京。邓中翰找到了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全家定居美国的杨晓东博士,以及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且移民加拿大的金兆玮。经过多次沟通,邓中翰组建了一支不光拥有爱国的热忱,而且对回国发展有着理性思考的核心团队。在团队中,邓中翰知识结构和能力都很全面,做事情喜欢从全方位考虑,因此由他主持大局;杨晓东对技术充满了激情,负责搞技术;金兆玮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能够与各种难缠的人打交道,负责市场销售。借助信息产业部“电子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的风险投资,1999年10月14日,在中关村北土城一个一百多平方米的半地下仓库里,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了,“星光中国芯工程”随即启动。
在创业之初,邓中翰及其团队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避开英特尔、三星这些芯片巨头,突破“中国无芯”这一世纪难题。经过分析,他们认为,英特尔、AMD、三星这些强大对手的优势主要集中在CPU和存储芯领域,中国芯片业要实现突围必须另辟蹊径。同时,他们也从商业模式方面做了顶层设计,决定吸纳风险投资,走全球化发展道路。在市场战略方面,他们提出了“填补市场空白”而不是填补科技空白的口号,确定了在最短周期内把国际领先的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方针。经过近两年艰苦卓绝的努力,2001年3月11日,中星微“星光一号”研发成功。这是中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级超大规模的数字多媒体芯片,结束了“中国硅谷”中关村无硅的历史。
2001年5月,“星光一号”实现产业化,并成功打入了国际IT市场。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艰难之后,性能优异、集成度高、能耗低、传输速度快的“星光一号”终于被三星、飞利浦等国际品牌采用,成为第一块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2002年5月,根据国际市场需求,中星微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音频、视频同体的数字图像芯片“星光二号”。“星光二号”解决了一般图像处理芯片只有视频处理功能、必须同声卡配合使用的问题,在数字图像芯片技术上迈进了一步。此后,根据国际上对智能视频处理的需求,中星微研发出专门用于智能视觉处理的视频芯片“星光三号”,并被富士通用于世界第一个手机控制的机器人的智能视觉系统中。2004年,“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夏天,“星光5号”成功植入了索尼新一代笔记本电脑上的摄像头。
在国外投资者眼里,中国没有核心技术、没有知识产权保护,要获得挑剔的美国资本市场认可实属不易。在这种环境下,为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邓中翰和他的团队三周内连续做了98场路演。中星微电子终于在2005年11月15日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成为我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设计企业。在敲响纳斯达克闭市之钟后,CNBC电视台对邓中翰做了现场采访。记者采访时直接问邓中翰:“你们公司有自主知识产权吗?”“你们在中国注册的专利能受到保护吗?”记者的提问带着对中国企业的有色眼镜,但这也给了邓中翰正面地回应美国舆论对中星微的质疑的机会,他借此机会向美国宣告:中星微是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片设计公司。
十多年来,在邓中翰的带领下,中星微既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也实现了客户层次的多元化。中星微坚持自主创新,已突破多媒体数据驱动并行计算技术等八大核心技术,申请了2000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其中有85%以上是发明专利,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多媒体SoC芯片技术体系。2006年“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全球累计产销规模突破1亿枚,占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IC品牌。
作为“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追求的是中星微的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他见证了改革开放第三个10年厚积薄发的创新能量,也正带领着团队走在推动祖国自主创新的大路上,为“科技强国”梦想而努力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