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鸽: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2014年5月30日熊晓鸽,全球最负盛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国际数据集团(IDG)全球副总裁、亚洲区总裁,是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在20多年的风险投资生涯中,熊晓鸽促成了70多家企业顺利上市,在中国创造了将近400位千万甚至亿万富翁,成为许多中国商业王者背后的巨人,其中不乏张朝阳、马化腾、李彦宏等中国网络天之骄子。
熊晓鸽,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湘潭钢铁厂的一级钳工熊晓鸽也成为其中的幸运儿。1977年,勤奋好学的熊晓鸽考入了离家50公里远的湖南大学。从小喜欢摆弄收音机、晶体管等各种电器的熊晓鸽本来报考的是工业自控专业,“后来,学校挑选一批有一定语言基础、中文能力强的学生,成立英语专业。我就这样被老师选中”。这看似随机的专业转化,让熊晓鸽发生了从工到文的转变。1978年8月,熊晓鸽一篇题为《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友谊》的文章被登上了《湖南日报》的第1版,激发了熊晓鸽的记者梦。然而记者梦并非一帆风顺,1981年,熊晓鸽开始自学新闻理论、新闻史等专业课程。考研究生时,相关专业课都拿了80多分,却在政治科目上失手,第一次考研失败。1984年,他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研究生。研究生期间,熊晓鸽在《中国日报》上发表了数十篇英文文章,记者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熊晓鸽的才学受到了班上几位美国老师的欣赏,其中一位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特别欣赏熊晓鸽,告诉熊晓鸽应该到美国走走看看。经过一番思索,熊晓鸽决定去美国留学。这位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恩师在美国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为熊晓鸽写了一封推荐信,连同熊晓鸽在《中国日报》发表的数篇优秀英语文章寄到美国。不久,熊晓鸽收到了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翘楚——波士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1986年8月,熊晓鸽成功到波士顿大学注册。但是,波士顿大学只给了熊晓鸽一年的奖学金,这意味着他必须在一年的时间里,确切地说是8个月的时间内,通过4个学期的课程。熊晓鸽面临的不仅仅有繁重的学习任务,还有来自生活的压力。只身飞往波士顿时,熊晓鸽身上只有38美元,那是他全部的生活费,他并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但是,命运之神很关照他,到美国第一天,熊晓鸽就找到了两份兼职工作。
1987年5月,熊晓鸽和两年前入学的同学一起参加毕业典礼,以优秀成绩拿到了波士顿大众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和毕业证书。硕士毕业后,熊晓鸽得到波士顿大学的充分肯定,获得一年的奖学金,继续在波士顿大学攻读有关经济、国际关系方面的博士学位。之后,熊晓鸽又收到了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塔夫茨大学与哈佛大学合办)的奖学金,于是他转学到弗莱彻学院,攻读国际经济与商理博士学位。
1988年暑假,熊晓鸽的一位导师告诉他说他的一个朋友想在中国出一本电子杂志,正在找一个有新闻背景又懂电子的人。因为熊晓鸽早年在电厂当过电工,于是他前去应聘,很快就被录取为助理编辑。这家公司做的是美国有名的老牌出版公司卡纳斯出版集团旗下新创刊的《电子导报》中文版。熊晓鸽对国内很了解,很快就把《电子导报》中文版办得有声有色。《电子导报》的英文版是一本管理类的杂志,主要针对电子行业、IT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采访企业家的过程中,熊晓鸽结识了硅谷一些很大的创业投资机构,对于风险投资有了初步了解。
将熊晓鸽这个“门外汉”带入风险投资领域的人是IDG董事长麦戈文。1988年,荣毅仁到美国访问,被安排到弗莱彻学院做演讲。熊晓鸽所在的杂志社赞助了招待会和晚宴,并请来了很多广告客户,包括麦戈文先生,熊晓鸽恰好做了荣毅仁和麦戈文之间的翻译。就这样,熊晓鸽与麦戈文就相识了。
1989年6月,《电子导报》中文版退出中国市场,英文版继续在香港出版,熊晓鸽做副主编。1991年4月,卡纳斯决定派熊晓鸽去香港亚洲公司做副总裁,负责香港和台湾市场开拓,进而重返大陆市场。由于意见不一致,熊晓鸽选择了另谋出路。
同年11月,在麦戈文的赏识下,熊晓鸽加盟了IDG公司。由于自己的出色表现,熊晓鸽最终获得了IDG亚太区总裁之职,从事包括媒体出版、市场调研和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工作。在硅谷时,熊晓鸽采访过众多的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对风投的运作模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离开卡纳斯的当年,也就是时隔6年后,他第一次回国。祖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自身的职业积淀,让熊晓鸽嗅到了在美国成功的风投模式在中国成功复制的可能性。于是,在熊晓鸽的推动下,IDG开始进军中国市场。1992年起,熊晓鸽开始了在国内长达20年的投资之旅。
万事开头难。1992年,在中国没人知道风险投资。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风险投资,熊晓鸽决定在深圳举办一个风险投资论坛,然而报名者寥寥。正好那时计算机很火爆,熊晓鸽将论坛改名为IT投资论坛,结果一下子来了很多人。
论坛结束后,熊晓鸽接到电子工业部的电话,邀请他为电子工业部司局以上领导做一次风险投资的介绍。时任电子部部长胡启立也出席了讲座,后来部领导对风险投资模式给予很高的肯定。来自主管部门的支持让熊晓鸽的事业驶入了快车道,这种支持对IDG在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而熊晓鸽不仅熟悉国内的游戏规则,又有国际视野,新闻记者出身的他,深谙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如何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IDG的发展大有裨益。
1993年6月,熊晓鸽带领IDG投资2000万美元和上海市科委一起创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中国)基金”,熊晓鸽也因此成为最早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企业家之一。在上海落地以后,熊晓鸽一直专注于自己熟悉的IT行业的创业投资。熊晓鸽评价一个风投项目有自己的指标,第一,项目未来的市场空间;第二,项目的技术是否领先;第三,项目的推广是否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团队。凭借着记者嗅觉,熊晓鸽对新事物十分敏感,能够发掘新的机会,再加上自己敢为人先的性格,这些都使他在创业投资领域如鱼得水。
在熊晓鸽、阎炎、周全等一批先驱的推动下,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蓬勃发展,IDG、软银中国、凯雷投资、红衫资本、摩根士丹利等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纷纷落户中国,推动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在作为中国风险投资界“教父”级的人物和这个领域的拓荒者,熊晓鸽经历过孤独的等待,见证了风投伴随着互联网起落、再出发并一路高歌猛进的征程。他和与他一起创造财富神话的人,一起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