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权威解读《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
2013年11月5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通过《朝闻天下》、《整点新闻》等新闻栏目数次播放,分别用时长达8分钟时间,权威而全面地重点解读了由中国高端国际化智库–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编辑出版发行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该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该蓝皮书编著者之一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博士在接受央视记者专访时,重点谈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海归回流现象发展地非常迅猛。目前,从回国情况来看,海归分布的就业领域,就包括了比较受青睐的像销售、像市场、像研发这一类的行业企业。特别是海归在国外这个方面的训练和国内全球化接轨的需要,成为这些海归就业的一个亮点”;“二是现在的海归不像早年的留学生出去那样,如果待不下去,就可能去打工、进餐馆、进比较低端的那种工作环境。现在这个情况显得就有些变化了。回来一方面是工作的吸引,即使在国内找不到工作,他们也愿意回来在国内,找到这种更好的就业机会”。
一、近5年来留学回国人数近80万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出国人员人数的增加和中国经济环境的改善,回国人数开始迅猛增加。2008年以后的两年,受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回国留学人员数量大增,其中2009年回国人数突破10万,达到10.83万人,2012年同比增长46.56%,达到历史最高值。
近十年来,留学人员回国数量93.78万人。近五年,回国人数近80万人,接近前30年的3倍。按照近10年留学回国人员的平均增长估算,预计未来5年,中国从海外回国人数要大于出国人数,成为一个历史拐点。中国稳定的就业环境是吸引留学人员回流的最主要内在原因。
二、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一)、增长速度较快;(二)增速波动较小;(三)、上升期持续时间较长。中国海归发展报告指出:2003-2011年,中国GDP经济年均增长速度10.7%,高于同期世界3.9%的增速。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管理类人才、技术类人才、创新类人才,为海外人才提供了大量创业的机遇。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上升,中国采取更大举措,有效应对了风险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中国海归回国原因发生变化 人才流动格局悄然改变
蓝皮书分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海归多看重国内机遇和市场发展机遇回国原因以职业发展为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海归,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留学生与家庭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较大,因此家庭团聚原因成为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主要原因,其中90.9%的留学生因为不想远离父母而回国,78.4%的留学生因为对国内职业发展有信心而回国,66.7%的留学生因为可以享受更好的文化生活而回国。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世界人才从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国家大规模流动的潮流正在悄然改变,人才逐渐从工业化国家向亚非拉国家回归。
四、中国海归发展报告显示:超八成海归就业不难
其实,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常常用“海待”这个词,来特指从海外学成归来的留学人员,待在家里或者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的状态。而刚出版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显示:现在海归回国就业难的现象并不突出。有86%的海归在六个月内找到工作。蓝皮书调查显示:海归回国后在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65.3%,3-6个月内找到工作的21.0%,6-12个月找到工作的8.2%,一年以上才能找到工作的5.5%。
海归回国就业地区已经覆盖15个省市。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等发达省市。其中有41.6%的海归在北京就业,金融及相关服务业是海归就业最多的行列,有48.5%的海归进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工作。
按人数比例从高到低,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行业包括:教育科研9.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8.7%,文化创意产业7.4%,生物工程或医药7.4%,新能源新材料7.0%,政府和公共事业6.9%。海归从事的岗位以销售、市场类和研发类为主。其中,从事销售、市场类33.5%,研发类24.2%,行政工作17.7%,生产运营7.1%,人事管理6.8%,财务管理6.4%。半数以上海归就业的职位以基层岗位为主。基层岗位占57%,中层岗位占27.4%,高层次岗位仅占6.3%。
五、《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提到“海鸥”群体的国际人才重要性
还提到一个新的群体-“海鸥”。海鸥是指在国外活动绿卡或国籍的高层次人才,他们频繁来往于国内与海外,从事贸易、商务等不同项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一项针对加拿大海归的跨境流动的调查显示:现在“海鸥”越来越多,每年平均至少往返中加一次。82%的人往返中加1-2次,4%的人每年往返中加8次以上。
随着越来越多海归回国创业,海归人才或海归创业企业中的人才的跨境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显示:自从2009年人社部提出“赤子回国”服务行动计划以后,海鸥们选择经商、向国内转移技术、投资以及适应自己的方式为国服务的比例,开始显著增加。
蓝皮书认为:我国的人才政策从强调“回国服务”发展,到现在同时重视“为国服务”;从强调“人的回归”,演变为同时强调“才的回归”,使“海鸥”群体也成为国家政策关注的对象,而“海鸥”群体有很强的流动性,在其经营的业务上,跨越东西方或是一、两个国家,他们不一定身在国内,都成为中国国际化的先头部队,他们利用自己在国内外的人脉网络,进行商务和技术上的交流。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海鸥”回国创业,海归人才和海归创业企业中的人才的跨国活动也会越来越频繁,将来会有跟多的海鸥加入到国际化人才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