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海外看中国崛起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的正在崛起,世界各国开始注意中国与其他国家发展战略、模式、特点等的同与不同,寻找支撑中国迅速发展和经济奇迹的内在动力,包括政治体制、政策体系、社会理念、文化传统、人口因素等各方面的因素,并称之为“中国模式”。一些学者认为在经济成长和政治稳定之间取得平衡的中国模式比欧美模式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一些西方学者则唱起了“中国崩溃论”;还有一些学者开始信奉“中国威胁论”;当然,也有不少客观看待中国发展成就、特点以及困境的学者。
本书正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海外看中国”丛书系列之一,由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主编,汇集了海外著名中国问题学者、专家分析、评论中国模式的观点、看法、建议。整体来说,本书所选的文章基本上是客观看待“中国模式”的,既认同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年间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可包括政府、民众在内的中国各界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努力,并对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定的可借鉴性;也没有否认“中国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更高效的增长、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通过人才强国战略将劳动力的“低价”转变为“高价”却依然具备竞争力,以及更平衡地关注社会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海外著名学者的文章既影响了海外各国的政府、舆论、民众,影响了国际社会如何看待中国,甚至影响了各自出台的对华政策;对于愿意开放地接受世界各国的意见的中国人来说,也影响了我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国家的现在与未来。对于关心中国发展、关注中国国际形象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不可多得的参考读物。
媒体推荐
模式本身的成功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模式的成功才能证明中国的价值的普世性;也只有当中国的模式具有了普世性,中国模式才具有可持续性。很显然,要使得中国模式具有普世性,中国必须继续学习好的国际经验。模式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不是零和游戏。世界经验会影响中国模式,同样中国模式也会影响其他模式。模式之间的互相学习竞争和改进是全球化能够贡献给人类社会最宝贵的东西。
——郑永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加剧令人担忧的失衡状况的宏观战略最终会导致失败。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正是2008年至2009年全球危机和衰退的原因所在。中国不会从这种后危机时期的最关键教训中获得特赦。
——斯蒂芬?罗奇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
也许会出现一个中国世纪,但是那个世纪是22世纪,不是21世纪。
——莱斯特?瑟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和经济学教授
在B益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逐渐从硬实力扩展到软实力。中国模式能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并真正成为广为认可的共识,最终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够有效地和制度性地解决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
——刘宏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东亚研究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上篇:起步
第一章 前中国模式?解析
新中国60年孕育新模式
中国发展模式:“和谐重于财神
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
中国模式为何可行
中国模式无法复制
中国模式代表集中高效
中国模式能够被围堵吗?
中国模式是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
中国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样本
当心北京模式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
为何中国发展如此之快
中国增长的秘密动力
中国出口何以强劲?
中国发展模式的外部矛盾(节选)
中印开始在外包服务市场展开竞争
第二章 前中国模式?反思
中国经济历经“奇怪的10年
中国转型中的经济体制
迫在眉睫的停滞
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缺陷
中国经济在北京奥运会后面临的课题
“中国制造”低价时代可能终结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高储蓄
中国社会财富剧增,贫富差距加大
中国以拉美为鉴
中国如何应对消除贫富差距的呼声?
中国经济崛起的环境代价
经济成功背后
中国的绿色变革(节选)
中国的绿色挑战
中篇:转型
第一章 新中国模式
“腾笼换鸟”:危机年代的奢侈?
“中国制造”的优势逐渐消失
中国向高级制造业转型
金融危机和中国产业升级
增长方式亟待转换
中国物流业升级正当时
珠三角上空的阴云
信息革命加速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科技领域重要的竞争者
中国是个革新者,而不仅仅是效仿者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没有品牌的巨人
中国消费之谜
让中国人加薪刺激消费
第二章 从“中国-世界”到“世界-中国”
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
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国际经济秩序
全球经济秩序重建,中国欲承担更大责任
巨龙之呼吸:中国与世界经济
世界融合,中国发展
中国崛起与外部挑战
中国与世贸组织:既雄心勃勃又模棱两可的态度
“元”走向全球小小的一步
“中国效应”席卷澳洲
透过“非洲年”来看中国的境外投资
中国、非洲与石油(节选)
中国“走进”非洲
中国的增长对拉美意味着什么
下篇:破局
(正方)危中有机
20年内中国或成最大经、侨国
美国经济疲弱,中国能否独善其身
中国将以赢家姿态走出经济危机
中国借全球危机伸张影响力
中国经济度过考验期后会更加强大
中国经济前景如何?
中国在危机中重新寻找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到了关键时候
中国经济重心应转回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刺激渐显成效
传统“复兴”中国经济
中国的出口商关注国内市场
中国走出经济危机应该靠民间
“海龟”推动中国快跑
中国经济新的发展动力——海归派
中国应为人才回流创造条件
(反方)危险仍未过去
21世纪中国能控制世界吗?
“中国世纪”还远没有到来
中国经济2031年将赶上美国
我开始担心中国经济
中国的硬着陆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内外挑战
中国经济强劲复苏暗藏风险
中国制造业规模“徒有其名
中国内需复苏,制造业过剩仍扯后腿
中国隐性债务令财政状况不乐观
做美国的大债主,中国的无奈
中国出口面临双重挑战(节选)
中国高科技企业陷入困境
序言
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谁能料到,今天的中国能坐拥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即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30年前,又有谁能预想,今天的中国能将人成功送上太空,能举办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奥运会和世博会?毋庸置疑,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30年来尤其在经济方面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让世界感到惊叹,吸}l了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模式的强烈关注与深入探讨,这也引发我来编著这样一本探讨中国模式的书籍。
因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加之全球化时代休戚与共的国际关系,海外长期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冷战后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苏联解体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一条道路。他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连福山本人最近也公开认为,“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进化的终点。20年前,西方学者为拯救拉美模式提出了“华盛顿共识”,而在中国经济发展后西方开始有人提出基于中国发展模式而总结出的“北京共识”。中国经济的强劲崛起,一方面使得西方世界不得不重新进一步分析中国发展的原因和挑战,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有效性成为中国对外提升影响力,对内加深自我凝聚和认同的有力宣传利器。除此之外,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虽对中国出口带来了沉重打击,但是因为中国模式的特殊之处,中国经济已经率先复苏,许多发展中国家更将本国经济复苏希望寄托于中国。这些都给中国模式提供了走入世界关注视野的背景和契机。
简单说,海内外围绕中国模式的讨论主要涉及总结、前瞻、推广三类。
文摘
中国今年也许能,也许不能实现其8%的经济增长目标。但是在中国的商界领袖、政治家还有学者那里,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念。在全球许多人眼里,经济危机已暴露出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灾难性缺陷。关于如何进行改革,中国的官员已经忍受了来访的西方同行多年的说教;而现在,许多国家所指望能帮上一把将它们拉出泥潭的,是中国一揽子的刺激计划,而非美国的连篇空话。
经济衰退还为-种似乎将要取代西方的自由市场主义的意识形态打开了大门。于是,大家向“华盛顿共识”道别,向所谓的北京模式或中国模式问好。经济增长的未来,似乎要靠国家更有力的手去撬动资本主义杠杆,而不是对市场的信任了。
就像争论所说那样,甚至连美国政府也在通过向境况不佳的银行和汽车制造商提供苏联式资金的方式,来重新划定国家与经济之间的界限。在这种背景下,北京模式似乎就像是一个制衡美国意识形态霸权的天然砝码。如果说20世纪是“美国世纪”,而21世纪属于中国,那么这个国家理应用其成功(这种成功应为经济繁荣所证明)向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框架。
北京模式在实践上指的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这种看法既是美国智库智囊们的创造,也是咄咄逼人的中国学者的自豪感的一种模糊说法。除了把它看做是一种说辞之外,没有迹象表明任何国家严肃看待这件事情。但它的支持者说,它只是需要一点时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延续,对某种形式的中国模式的关注只会有增无减。这个月,《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亚洲版)以及《远东经济评论》等都直接提到了这个模式。本月初,一群中国学者抵达津巴布韦参加一个研讨会,会上该模式备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