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公司——《全球劳动力市场》
麦肯锡公司发布的《全球劳动力市场:35亿人的工作、薪酬和技能》报告指出,全球化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高度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和高度互联的产业结构。
(一)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大部分就业岗位
过去30年,发展中国家创造了9亿个非农业就业岗位,使得数亿人成功脱离了贫困,无疑是全球劳动力市场最为显著的成就之一。而中国在发展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过程中,仅过去的10年就创造了1.21亿个非农业就业岗位,由传统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填补了其中超过8000万个就业岗位。制造业创造了约3300万个就业岗位,在所有新创造的非农就业岗位中,其中的三分之一与出口产业有关。从全球范围看,中国为世界贡献了30%的非农业就业岗位。
2000-2010年间,印度创造了6700万非农业就业岗位,其农业就业人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62%下降到2010年的53%。
南亚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国家的人口红利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发展,1990-2010年间,其劳动力人口以每年2.9%的速度增长,在2010年达到3022亿,随着我国和印度的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优势将会进一步显现。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大力推广节约劳动力成本的自动化技术,其在1977-2007年间,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减少了2000万。
(二)全球劳动力供求失衡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都在日趋明显。劳动力失衡将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低技能劳动力的失业率持续攀升,高技能岗位则因供给不足而无人填补,这会带来全球的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而需求和供应在不同技能水平的失衡更会带来薪资的分化加剧,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根据预测,全球的人力资源将程序以下趋势:
1.高学历人口短缺。2020年,发达国家对高学历人才的缺口将达1600-1800万,而中国的高学历人才的缺口将达2300万,占总需求量的16%。
2.低学历人口过剩。而低学历劳动力则出现较大规模潜在过剩,发达国家的过剩低学历劳动力将为3200-3500万人,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过剩低端劳动力则多达5800万。
3.发展中国家未来亟需中等技工。由于印度、南亚和非洲国家的高中普及率和毕业率低,同时其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加速,这些国家对受过初级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劳动力需求激增,短缺规模为4500万。
(三)劳动力供求失衡的应对策略
1.普及高等教育普及率,增加中等技能劳动力培训规模
2.吸纳更多高学历技术移民
3.提高高学历妇女就业率,延长高技能劳动力的退休年龄。
到2020年,发达国家达不到企业要求的劳动力人口将达到2000-2300万,为了保证本国低学历人口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发达国家新增低技能岗位的速度要比当前提高5倍。
到2020年,全世界未受中等教育的劳动力总数将达10亿,这些人口中的成年劳动力将需要接受职业再培训,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印度届时将于3.4亿未完成高中教育的劳动力,其中50%的劳动力是文盲。如果要解决这些人的教育问题,印度的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扩容速度需要提高1-2倍。为了解决这些低技能人口的就业问题,发展中国家需要将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至现在的1-2倍。
(四)南亚和非洲地区将取代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力供应区
在未来20年,印度、南亚和非洲地区的新兴的经济发展中国家将会取代我国,成为全球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地。而我国将成为高技能人口的最大供应国,并将和印度一起为全世界提供57%的高学历人才。
(五)中国将面临人口减少和人口老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过去10年,中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截至2010年,中国中等教育覆盖率达到60%,体现了中国对提高全国农业和城市劳动力教育的一贯重视。另一方面,在过去的20年,中国高等教育覆盖率提高了4倍。而未来20年,中国可能将面临劳动力总量年均增长率下降至0.5%–比2010年降低近一半。
到2030年,全球劳动力大军将增长到35亿人。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也将带来挑战,全球年龄超过55岁的退休人口达到3.6亿,约40%的退休劳动力将来自发达经济体和我国。这些退休人口中有3800万高学历劳动力,为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可以通过推迟高技能劳动力的退休年龄来应对这一挑战。
–【本节内容编译自麦肯锡公司–全球劳动力市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