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时代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对中国当代海归进行全方位大扫描的读本。该书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留学潮和回归潮作了深入的探讨的探讨和全面的总结,作者结合亲身海归经历和大量海归精英的实例,从人才强国的战略角度,精辟地总结了当代中国海归群体的时代特点,全面分析了百万留学大军对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和政治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内容涵盖海归与中国改革、科教文卫,创业,从政,就业与发展以及海归社团等诸多领域,凸显了中国新一代海归的新思维,新观念、新时尚和对当今中国发展的深刻影响。同时,作者还从海归回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展望了中国海归的十大发展趋势,分析了海归在发展中所急需解决的十大问题,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书内容丰富,并附有大量与海归创业,职场和发展有关的各项政策规定,资料以及逾千名优秀海归名单,可谓首部当代中国海归百科全书。对于广大希望出国留学、回国发展和关心海归群体的读者,本书都将会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目录

自序 海归加速中国发展

第一章  百年留学潮

1.留学生的由来

2.留学简史

中国第一代留学生(1872-1900)

中国第二代留学生(1900-1927)

中国第三代留学生(留欧美1927-1949)

中国第四代留学生(1949-1965)

中国第五代+留学生(1978至今)

3登上中国历史大舞台

在中国近现代政府中的主导作用

对中共和新中国创立的贡献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奠基人

新文化运动

创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摇旗的先生与呐喊的勇士

二李一陈与南陈北李

为理想捐躯

建国后的海归们

第二章 “百万大军”

1.留学新纪元

清华谈话

重提留美

开放先锋

历史不会忘记

2.跨洋出征

从公费到自费

初到异国的心灵震撼

3.为什么要出国留学

文化势差–留学动能

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

留学教育–新兴产业

4.留学潮正酣,海归浪已起

5.留学新动向

出国原因

回国理由

归国去向

还“旧巢”

不悔留学

收获

最关心的事情

6.留学精英的海外分布

北美:留学人才聚居地

尖子人才

优秀人才

特殊人才

7.十二字方针

第三章 全球最大的海归国

1.海归一词的出现

海归浪抬头,海归潮拍岸

“海龟派”

2.“归”的八大理由

3.回国服务与为国服务

海归生活状态的七大类型

政策鼓励,空间广阔

4.“人的回归”与“才的回归”

5.中国海归统计数据商榷

出国人数

海归人数

6.海归国内分布

母校之恋

四大城市海归争夺战

7.中国将成全球最大海归国

“人才回流”大时代

人才“推-拉模式”

第四章 海归精英群体

1.大变革时代全新的知识分子

2.改革开放的急先锋

3.科教领域的栋梁

81%科学院院士,54%工程院院士,72%863计划首席科学家

78%的高校校长,63%的博导,72%的研究中心、实验室主任

“百人计划”,海归独领风骚

神舟五号

4.新兴社会阶层的中坚力量

5.极富创业精神的海归一代

千年等一回

海归创业大背景

海归回国创业的贡献

6.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7.跨越东西方的海归

人才流动的国际化

国际人的兴起

21世纪的新游牧旅

8.与世界接轨

海归与“空降部队”

“红装商领”

打造硅谷台湾上海金三角

“双向回馈”的作用

第五章 海归新纪元

1.思想库

云集国研中心

社科院海归

北大研究中心的海归学者

海纳百川的天则

2.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冲锋陷阵

风险投资之父催生中国Nasdaq

龙永图:推开世贸大门

扬名海内外的“吴市场”

胡鞍钢的建议为什么能影响中央决策

3.推进民主法制

参与修改宪法

为孙志刚呐喊

海归校长

海归律师“重头议案”

4.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战将

英国MBA

中国证券市场的设计者

史美伦的监管风暴

5.教育领域的改革者

改变千百万高中生命运的一封信

废除北大隐性合同

体制外办学

让市场认可的学校

6.社会改革的实践者

一鸣惊人的《财经》杂志

让中国拥有自己的民意调查

做环保的草根推动者

北京CBD的变化

中国人不再耻于谈“性”

让日本右翼分子胆寒的弱女子

第六章 海归创业潮

1.中国创业潮的生力军

海归创业正当时

邓中翰的星光大道

中关村的创业群英

2.利用外资的新方式

风险投资登陆中国

上海联创VS.美国IDG

一纸计划书换来8800万美金

“四个带回”少一项都不行

3.将互联网带进中国

中国Internet的建筑师

宽带与国人生活

网络英雄传奇

互联网改变中国

4.新的创业和管理模式

管理危机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危机

海归管理案例

读外国的书与做中国的事

5.专业精英人才

宁高宁:从红筹大班到职业管理精英

中国律师行业探路者

平安保险的海归管理团队

6.在华掌门人

海归职业经理人改造NEC中国

在华经理人升迁速度世界第一

7.带领中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的海归太少了

“中国制造”亟需国际化人才

“中华生意网”

魏雪的中国式公关

英国剑桥的中国创业园

8.管理咨询提升传统企业效率

从思想政治到管理咨询

点子大师VS.麦肯锡

为中国企业号脉

第七章 海归与教科文卫

1.海归与科技创新

公派出国留学效益评估

白春礼的纳米精神

默默无闻的马铃薯大王

上书邓小平提出“863”计划

2.海归与中国教育

创业的第一块馒头

海归学子“满长江”

饶子和的基因实验室

陈章良现象的背后

担纲北大清华

3.海归与卫生保健

韩启德的从医之路

抗“非典”英雄钟南山

韩德民:磨砺以待

沃顿MBA:成功从牙齿开始

于保法乡村治癌

韩小红开创大陆专业健检

海归之花

4海归与文化体育

让MTV落地中国

冯小刚的幕后老板

谁捧红了《粉红女郎》

小花陈冲从好莱坞走来

崭露头角的海归主持人

谭盾的无国界音乐

陈逸飞:艺术资本两手抓

从铁榔头到教练

邓亚萍的另类留学

“明王朝”惊动世界

第八章 海归从政

1.从政风起

海归高级官员们

从政路正长

产生高级官员的群体

2.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海归派入主证监会

精英聚央行

“优先考虑”

海归市长的十全大补

3.政府官员海外留学

出国培训胜过隔河看景

哈佛归来

从美国市长助理到中国市长

切忌食洋不化

三个法宝

4.参政议政

渠道少

引进海归文理并重

从商忧国

5.问题与建议

不关心与不放心

年薪1美元的政府官员

第九章 海归回国就业与发展

1海归成海待

海归真的贬值了吗

海待现象剖析

2.就业与发展经验谈

找准自己的位置

学会做土鳖

经验比学历更重要

产业细分中的机会

决心与耐心

法制化酝酿大就业空间

海归就业三部曲

扬长避短是关键

前景无限CPA

学会做“变压器”

3.招聘

上海“垂钓”万名海归

中关村不甘人后

海归派VS.海根派

国资委高职虚位以待

4.谁动了海归的奶酪

求职的瓶颈

职业规划

如何进入角色

5.海归与本土的融合

小心自我膨胀

“海龟”与“土鳖”的优劣之辩

6.发展的新天地

回国发展的导向

风物长宜放眼量

7.边缘专业与职业资格

8.海归人才需求前瞻

国内十大海归人才类别需求

十大海归有发展前景的职位

海归人才需要具备的几种能力

第十章 海归社团

1.欧美同学会

顾维钧一言千金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

欧美同学会商会

2.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

3.中国侨联华商会

4.国外留学人员社团

影响渐大的中国留美经济学会

旅外学人社团的特点

5.其他海归团体

海归校友会

其他海归圈

6.海归论坛

第十章 大趋势?问题?建议

1.大趋势

趋势一:海归高潮到来

趋势二:创业是今后海归发展的重点

趋势三:机会在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和内地

趋势四:从扎堆外企转向本土企业

趋势五:从政人数增加

趋势六:推动改革开放和民主建设的步伐

趋势七:加速中国企业走向国际

趋势八:推动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

趋势九:提升国内学术研究水平

趋势十:加速中国与世界全方位接轨

2.回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全面统筹协调问题

招才引智问题

双重国籍问题

回国签证问题

绿卡问题

子女教育问题

留学人员回国中介服务问题

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融资难的问题

高税收问题

留学人员创业园区问题

第十二章 海阔凭鱼跃

1.千载难逢的时代

2.归,还是不归?

4.青春作伴好还乡

附录:

附 录 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1977-2004年中国留学人员大事记

附录三:《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

附录四:留学人员工作有关政策问答

附录五:北京市政府关于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若干规定

附录六: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名单

附录七:改革开放后首批赴美留学访问学者名单

附录八:历次受到国家表彰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名单

附录九:欧美同学会第五届理事名单

附录十:欧美同学会商会理事名单

    自序:

海归加速中国发展

海归加速中国发展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国际化,知识化,现代化和人本化(以人为本)已成为中国的新四化。而在这新四化的大潮中,活跃着大批新一代的海归。如今,当我置身在北京CBD或上海的浦东,或是公务在纽约的华尔街或巴黎的拉德芳斯,都可以发现在全世界国际人才的滚滚洪流中有一支浩浩荡荡的中国留学人员大军。 我突然意识到,中国26年来的改革开放已经创造出了空前巨大的留学生资源,这支大军已达到上百万人。他们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学科类覆盖几乎当代所有学科。中国快速的经济成长和在21世纪的迅速崛起,让中国正在迎来一个海外学子回归的大潮。目前,回国海归以每年增加13%的速度递增,仅2003年一年,回归人数就突破了两万人。这批回来的和还在海外的留学人员,对正处于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这是一笔怎样估计也不会高估的巨大财富,是一笔比任何物资财富都更宝贵的人才资源。可以预期这笔资源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科技知识、信息领域和经营管理,更体现在社会影响、文化经验、人文精神以及国际人际关系网络等各个方面,体现在全球范围内时空方向的伸展,是中国与世界全方位接轨的催化剂。

不论我们意识到与否,海归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归为中国高等学校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海归在校长中占78%,在博士生导师中占63%,在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占72%。大批海归们在教学、科研等重要岗位占有很大比例,发挥着重大作用。

除了科教人才之外,中国大批的企业的领导人的知识结构也在提升,其中不乏有许多海归参与管理和创办的企业。海归在国内创办的企业达到上万家,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投资达50多万家,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企业也是由海归在其中担任中坚力量。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在计划经济中不曾有的人才,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新兴阶层,这里面有大量的海归参与, 如企业创办者、律师、会计师、咨询人才、中介人才、传媒、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人才也有相当数量的海归。海归这个日益增长的新兴知识分子群体已构成新兴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中国的神州大地上,几十万海归学成归国。如今,他们遍布各行各业,散居大江南北,从内阁部长到地方官员,从两院院士到长江学者,从国企总裁到外企首代,从白衣天使到体育明星,从敢为弱者呐喊的公共知识分子到一点一滴做起的NGO草根一代,新时期海归精英,正成为大变革时代全新的知识群英,是极具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知群体,是拥有全球视野和跨国经营能力的国际精英。

广大回国的海归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支新的生力军,他们在国内各行各业所担任的重要角色,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已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锋队。这一大批活跃在华夏土地上的留学人员,已渐渐成为新一代的中国科技英才,工商精英,社会中坚,政府栋梁,成为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力量。

回顾历史,发生在19世纪中后叶的洋务运动,现在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而中国最初的海归群体就是来自1870年代清政府为兴办洋务而派遣的留美幼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却并没有因此终止,而留学浪潮更是一发而不可收。自1872年幼童留美以来,130余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漂洋过海,游学世界,迄今总人数已超过百万人。事实证明,留学大潮的兴起从一开始就与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运动的热与冷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晴雨表。无论是第一代留学生的富国强兵梦,还是第二代热血革命的理想,抑或第三代科技救国的执著,第四代建设祖国的使命,乃至第五代创业立业的热诚,一代代海归精英,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都无不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更与当时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发展瓶颈相关。每一代留学生均是当时现代化进程中冲关夺隘的急先锋和生力军。至于当代海归群体,无论是与国内同龄人还是与前四代留学的先辈相比,第五代留学归国人员都可谓是处在当今国际交往最频繁的一代。与先辈相比,他们赶上了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的创业与发展的大潮,他们跨越东西方,依赖最现代化的交通和资讯手段以及与世界全方位接轨的特点,使他们更具国际化色彩。他们奋力拼搏的创业意识是当代中国留学归国人员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国内同龄人相比,当代海归精英特有的多重文化和学习背景、国际性人脉乃至全球化视野都是国内不可多得和非常可贵的资源。

如今,当代中国对海外归来的学子称为海归,也有的谑称为“海龟”, 把留学人员和大海联系起来,这使我想起在北美温哥华附近海域观看鲑鱼回到出生地去产卵时的情景。海归的历程和鲑鱼有着非常相似的一面。成千上万鲑鱼从北太平洋出发,穿越深邃的海洋,回到加拿大西岸当初游向大海的河口,展开一趟逆水返乡的旅程。它们遇到激流便跳跃而上,遇到浅滩则以鱼腹摩擦河床,奋力穿过。鲑鱼们在漫长回流的历程中历经险恶和艰辛,依然义无反顾,其悲壮的征途,展现了其不屈不挠,震撼人心的生命力。为什么鲑鱼历尽苦难,总要回到出生地产卵?中国海外学子的遗传基因中是不是和鲑鱼相似,是不是要回到那生于斯,长与斯的故乡?不过,除了骨子里中国文化的基因,真正吸引海外广大学子回归的主要因素还是中国在21世纪中的崛起。由于加速现代化与全球化,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体制革新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当代的太平盛世,吸引全球在华投资,特别是当今国内各行各业发展所充满的机会和挑战,才是吸引海外学子归来的真正所在。

当然,国内也有海归变海待的说法。但是仔细一想,泱泱大国,13亿人口,留学生总人数不过百万,海归不足30万,在一个大学生比例只占人口总数不到5%的国度(在欧美占50%以上),不应该是太多,而是太少了!2004年的中国国际贸易达到一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70%,可见中国与国际交往频繁的程度。中国目前百万的出国留学人员,大部分还在国外。中国要想在新的世纪有更大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利用好这一大批现成的国际人才,他们中多半都具有国际化的背景,掌握国际语言和文化,熟悉国际规范,了解中国国情,他们是中国未来开拓国际市场和提升中国国际贸易价值链的战将,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桥梁。没有成千上万海归的大量参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将会减缓,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效率将会降低,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将会减弱,中国的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将不会得到提高。关注海归群体的特有的能力和发挥他们的作用,关心海归创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将大大激发更多海外学子回国创业与发展的热情和决心,将加快中国政府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与以往或静态描述当代海归群体的生存现状或单纯回顾中国留学历史不同,本书将当代中国海归群体置于以始自19世纪中叶绵延至今的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为纵坐标,以经济大融合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为横坐标的这样一个大坐标系里去观察分析。我认为,当代中国一方面在继续自己历时100多年艰难曲折的现代化进程,目前在某种程度上重复着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又必须要面对在当代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自觉不自觉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全方位地与国际社会接轨。这种内生动力下的纵向惯性运动与外来压力下的横向接轨趋势交织在一起,决定着当代中国发展的轨迹走向,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背景。正是这种以融合与接轨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决定了当代海归群体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海归群体有着天然优势,因此,当代中国是有史以来海归精英最能发挥作用的历史时期。实际上,这是一个需要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海归的时代。他们必将和广大国内优秀的各路精英一道,共创中华民族腾飞在21世纪的辉煌!

王辉耀

2004年11月18日于北京

    后记:

作为一名回国创业与发展多年的海归,本书的写作,来源于我相当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观察,也来自我这几年来在业余时间参与欧美同学会的工作和其他与海归有关团体的工作中的体会,更来自我经常在海内外同许多留学人员的接触。目前,回国创业与发展的海归已有几十万人之多,在对海归的关注中,我一直想找一本较系统的,较完整的有关分析、介绍和扫描中国改革开放后当代海归全貌和反映他们问题的书籍,但没有成功,应此才萌发了动笔来写一本的念头,以期能对中国当代的海归回国创业与发展的事业的研究起到添砖加瓦和抛砖引玉的作用。由于时间的关系和自身的局限,本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专家学者和海归同仁予以指正。

在此,我想感谢欧美同学会的领导对我工作的支持,包括欧美同学会商会各位同仁的鼓励与支持。同时我也要感谢其他许多有关部门和人员在本书写作中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这些帮助和资料包括来自和留学人员有关的教育部、人事部、科技部、统战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中国侨联、全国青联、中华海外联谊会、北京侨联、北京中关村管委会、《神州学人》等单位。没有这些部门对留学人员的大力支持和重视,这本书的写作将是很难想象的。

此外,我也希望向许多一直关注海归群体在中国发展的专家学者和媒体的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本书能及时出版,还要十分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策划曲建文先生与出版社领导的鼎力支持,使得本书在很短的时间内能顺利出版。

最后,借此机会,我也想向广大奋斗在海内外的留学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王辉耀

2004年11月18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