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归发展与建言献策座谈会在京召开

2013年4月23日

十八大以后的海归人才政策将如何进一步创新与突破,未来海归创业的新方向和新领域是什么,中国海归创业与发展其成功的因素和规律何在,海归精英们如何在创业与发展中克服困难、应对挑战?

围绕着海归发展的一系列问题,2013年4月20日下午,中国海归发展与建言献策座谈会在欧美同学会会所举行,嘉宾们结合自身经历和海内外留学创业背景,畅谈建言海归人才政策。此次座谈会由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办,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欧美同学会商会、留苏商会协办,得到了《神州学人》等媒体的大力支持。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建言献策委员会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秘书长许睢宁,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人才处处长李志磊等分别在座谈会上交流发言。参加会议的还有人社部留学人员服务处、北京市和朝阳区海外学人中心、朝阳区委组织部、麦可思研究院的嘉宾以及海归代表和媒体代表。

嘉宾们讨论中认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国正日益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特别是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以回国创业的方式报效祖国。同时,一系列支持政策相继出台,有力地激发了留学人员的回国创业热情,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活动日趋活跃。

但我国在制定吸引海归人才政策中也有一些水土不服现象,一些正打算回国的海外留学人员由于政策体制、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很可能打消回国创业的想法。当前在创业环境的现状与期望还存在一定得差距,教育培训、金融支持以及一些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创业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还不够,现行政策的效用尚未充分发挥;热点难点问题依然突出,有的已经成为制约留学人员创业与发展的瓶颈;创业服务和孵化支持不到位,重引进轻扶持的倾向需进一步破除。

    嘉宾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言,大胆建言,放弃了预定的茶歇时间,利用短短的两个小时,畅谈了自身工作经历、国外创业经历和国内海归创业政策的优势与不足,在交流中研讨海归创新创业中遇到的新问题以及最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嘉宾们希望国内政府进一步创新人才工程载体,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不仅要吸引本国的海外人才,更要吸引世界的海外人才。

  第一,留学海归人员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去年留学出国人员39万,回国20多万。当前面临着空前的留学潮和海归潮。留学海归人员对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是卓越的,他们是新思想的传播者、新文化的引领者、新变革的领导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新技术的掌握者、新产业的开拓者。

第二,政府不仅要继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更应有海纳国际人才的胸怀。去年中组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5个部委与北京市联合出台政策,在中关村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人才特区。其中,还特别为海归人才提供良好条件,将成立专门服务机构,研究制定特殊办法,在担任领导职务、承担科技重大项目、申请科技扶持资金、参与国家标准制订、参加院士评选、申报政府奖励等方面为海归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中关村的人才特区到朝阳区的国际高端人才发展商务区,全国不仅创新和打造各类高地和政策洼地,还建成各类各级留学人员创业园150余家,入园企业超过8000家,两万多名留学人员在园内创业。一批像中星微电子、UT斯达康、无锡尚德等留学人员企业迅速成长。

同时嘉宾们也建议利用更多的创新平台、人才计划、引进载体吸引本土人才、海外人才,为他们参政议政创造多种途径,为他们公司落户和产业转移打开绿色通道,大开方便之门;与海外人才加强技术对接,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只要能为祖国做出贡献,即使身在海外同样心怀报国之志。

嘉宾们表示政府不仅要提升国内的人才服务水平,着力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和公共机制建设,更要有广阔胸怀,逐步放开外国人来华创业政策,放开签证等制度。

第三,开放人才引进领域,开放人才引进模式。嘉宾们认为欧美国家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但中国在行业领域放开的还不够,应在经贸领域、公务员队伍等更多的新的领域吸引海归人才,将具有国际视野、外语水平好的海归人才充实进来,实施与高端人才、海外人才相配套的双重国籍制度、薪酬制度。继续推进人才工程载体建设,仅有千人计划等人才政策还不够,将思维不要局限在单个人,而是整个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创新团队。一个团队的力量将比一个千人计划人才贡献大得多。

针对中国留学大潮,应建立留学人才引进机制,建立留学人才事务局,建立海外留学人才库,与国外机构保持密切联系,跟踪留学人员在国外的成长与发展,掌握留学人员的信息和发展水平。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一个伟大任务,留学人员、海归创业人员有着一定的责任。

第四,加强海归人才政策的实用性、统一性和延续性。不论绿卡也好,免签证也好,应和居民身份证一样,在国内创业自由、来去自由。但是在实际创业中不仅遇到退出机制难,而且有的优惠政策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国际政策导致浪费现象。此外大部分海归人才进不了千人计划,应制定更加科学的机制,确保人才政策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对一些特别贡献的人才也可以参照千人计划政策。

嘉宾们说,不论海归们回国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是他们根在中国,一旦回国可能决定了下半辈子将要扎根中国。因此,中国政府应提供配套的软环境,使海归们更容易回来,更容易留下来。海归们回国后牺牲了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生活环境、优厚待遇等一系列的客观条件,但选择了回国就不应后悔。中国政府在人才政策上应具有普适性、公平性,向市场化、商业化过渡和发展。

第五,向世界宣传中国的人才政策。到场的嘉宾裔锦声、jason等海归有着同样的在美国华尔街创业经历。他们认为在华尔街做到董事以上的留学人员和外国人才几乎看不到中国新闻,中国有很好的人才政策但是在国外看不到。能有多少在美国的高端人才知道中国的千人计划,这也是中国留学人员回国的瓶颈之一。海归们希望中国政府应有意识地走出国门,与国际高端人才进行信息对接和沟通,应建立一个渠道让在海外学习的中国学子能及时了解到中国的最新人才政策。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建言献策委员会主任,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智库中心主任王辉耀,在中国海归发展与建言献策座谈会分别进行了致辞和总结。他说人才工作者、研究者、宣传者以及在场的海归嘉宾们用亲身的工作经历和创业经历,阐述了国家最新的海归人才政策和区域经验做法,讲述了海外学习、国内创业的感人事例,提出了对国内人才政策创新方面的有效建言。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将对这些好经验、好思想、好观点进行认真地梳理和总结,向有关部门和机构建言献策。此外,并将有关内容编写进《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

    【嘉宾发言摘录】


许睢宁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秘书长

    我国政府一直关注人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欧美同学会聚集了很多海归精英,他们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为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新思想的传播者、新文化的引领者、新变革的领导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新技术的掌握者和新产业的开拓者。

 

李志磊  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人才处处长

 

中关村是科研院所的集聚地,作为我国唯一的人才特区,中关村人才特区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不断创新人才政策,将成功的人才政策向全国辐射;突破现有人才政策的局限,发展与全球经济和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人才政策。第二,不断积聚人才,人才工作的成功不在于海外招聘会的次数和政府提供资金的额度,同时也不太关注国内生活环境和教育医疗环境。海归看重的是国内市场和事业发展前景,他们希望实现自己的个人抱负,干不成事业他们就会离开。

在下一步的人才引进工作中,要突出“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理念。以往千人计划要求入选者必须在国内居住满9个月,我们要放宽视野。而实际上许多海外人才身在国外做的贡献比在国内更大,一样可以形成技术对接。对于许多已经习惯海外生活的中年以上的人才,需要灵活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如何提升人才工作水平方面,政府需要创新服务意识,改变以往沿袭下来的落户、档案管理、审批等落后的人才管理方式,采取和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模式,加速人才的合理流动。

我国需要开放外国留学生政策,借鉴唐朝的开放政策,允许他们留学期间在国内工作,加大他们毕业后留在国内就业的可能性。下一步,我国的民营企业可以引进外国人才,从而形成更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我国当前人才资源市场不成熟,许多高层次人才只有通过国际的人才中介和猎头才能找到,在下一步的人才工作中需要提升社会组织、人才中介组织的作用,培育我国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满足我国企业人才的需要。

    肖振祥  北京市朝阳区海外学人中心主任

朝阳区有专门的海外学人人才工程——凤凰计划。其本身的产业特点和国际化的特征需要我们大力关注海外人才。朝阳区人才工作的特点是全覆盖人才政策,不仅欢迎留学人员报效祖国,同时也欢迎华裔和外国人来朝阳。

朝阳区海外学人中心在人才政策上是配合千人计划的要求,在职责范围内尽量满足海归的创新创业需求。同时完成海外学人前期人才评估,把朝阳区需要的人才引进来。

朝阳商业服务发达,有80多家人力资源公司,世界五大猎头公司都在朝阳,下一步将根据朝阳区服务资源发达的特点,可以通过这些人力资源公司和猎头公司在海外人力资源市场为朝阳区引进高端人才,进一步打造高端商务人才发展服务区。

在资本引进方面,发挥金融街大量资本企业的优势,通过天使基金、创投、风投,为企业创业创新提供服务。同时还要加强人文社科人才的引进工作,发挥他们在和谐社区建设方面的作用。

朝阳区经济产业呈现外向型特征,世界500强企业中200多家落户朝阳。国际化特征明显,海外海归人才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朝阳区继续加强全覆盖的人才发展模式,作为CBD国际高端人才发展商务区,除了产业人才吸引外,还要大力引进教育、文化、卫生资源等方面的人才,打造国际人才宜居区,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朝阳区正在调研人才政策,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国际人才,有签证、子女、户口等九个方面,为海外人才在朝阳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项政策一个月以后将发布,并且一个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旧有体制的突破和创新。

周立群  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商会会长

 

海外留学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资源,国家如何利用好?我国的人才政策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包括政策不配套、连续机制不完善等。在人才引进工作上,需要广纳人才,特别是欧美国家的人才,除了拥有专利和特殊科技的科学领域人才外,还需要引进人文领域、经贸领域等多方面的人才。

1.国家的许多政策措施面向的群体较为集中,导致少数人能享受优惠政策,而其他高层次人才只能游离在体制外,从而很难实现自己的才能。海外留学人员很难参加公务员考试,而我国现有的公务人员缺少具有国际视野、懂外语、高学历的人才。如我国的一些外交官缺乏语言技能和国际礼节,可以直接在海外引进留学生人员和华裔人才。

2.人才引进以后的配套政策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海外人才子女的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薪酬制度方面,对于海外高端人才可以参照国际市场的标准而不是国内政府的规定,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海归人才。

3.我国需要继续推进人才工程的载体建设。改革开放后,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百人计划、春晖计划、千人计划等,这些人才工程载体,还是有效果的,应该继续推进和加强。但是单一的人才引进政策,只能面向一个人。我国需要出台针对创新团队、专家团队和国际伙伴的人才引进政策。比如把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团队整体引进过来。

4.建立留学人才引进机制。我国缺乏推荐性的留学人才事务局和档案局,建议成立留学人才人才事务局,建立长效机制,在国外驻地机构或孔子学院建立联络站,对留学人才的引进、落实和服务进行统一管理。

郭玉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首先谈一下未来海归创业的新方向和新趋势。我们的海归政策需要与知识经济时代接轨,加强对人力资源和高科技资源的关注。我国的人才海归政策一直在不断创新,而我国的海外人才政策一直是走W型的发展方式,不断地起落,不能立即形成相应的国家政策。海归的作用如此巨大和显而易见,我们现在还在对海归的有关政策不断地进行讨论,成本太大了。

由于实施双重国籍,中国的前五代留学生没有失去中国国籍,海外华人对中华民族有归属感,当中华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他们都会挺身而出。1955年,我国取消双重国籍,海外华人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归属感。

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海归人才政策需要摆脱国家的局限性,站在全球视野上去看待海外华人问题,发挥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认同作用,华人都具有故土情结,叶落归根,这一点有西方宗教文化的内涵不同。

我们需要用长远眼光来制定海归人才政策,需要通过真正实现民主、自由和法制化的社会来吸引海外人才。不管我们的千人计划还是万人计划,都有它的局限性,今后应该实行普适性的人才制度,而朝阳区全覆盖的人才政策就值得推广。今后我们不仅要吸引理工科的人才,同样要吸引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

吸引人才不单靠资金,而是靠售后服务。美国吸引人才靠的不是移民制度,美国真正吸引人才的地方是公平和合理的社会体系。

在全球化的竞争时代,我们不但要吸引本国的留学生回国,还要吸引外国的学生到中国留学,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放留学生政策,采取和美国类似的留学生政策,让我国的海外留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打工,允许他们毕业后在中国工作、移民,甚至是入籍成为中国公民。

我国未来的人才制度需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决定人才的流动,给予所有的人才以同样的国民待遇,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刘征宇  黑莓中国区商务总裁

我们的人才政策由于缺乏对海外税收制度的全盘考虑,导致我国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税收减免未能使这些企业真正得到实惠。

海归人才不仅包括留学人员,也应该惠及外国人才,同样只要是进入中国为中国贡献的人才都应该称为海归人才。我国今后会有许多业务遍布全球的中国本土企业,这些本土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同样需要当地的华人和中国留学生甚至是海外人才的参与。

改革开始前30年,我国鼓励留学和引进外资;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国需要吸引外国人到中国留学,鼓励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我们在研究制定人才政策时需要打开思路,研究借鉴外国的人才政策,吸收他们的成功经验。

加拿大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吸引人才的地方不是政府专门出台的优惠政策,而是其本身的社会居民政策、福利政策,同时加拿大政府对海外人才和本国居民实行统一对待的方式,而不是去到特殊部门去申请特殊的优惠政策。

任钧  国际金融协会亚洲代表处首席代表

海外人才回国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如金融危机、在美国很难进入公司的高管团队等。而这些回国的海外华人以后再回美国的可能性很小,都希望可以在中国发挥作用。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在不断完善,同时也学习了国际上的先进运营机制,让海归觉得回国也可以像在美国一样发挥作用。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的一点经验,由于中国对国企的运作方式和国外企业不同,跨度太大,建议刚刚从海外回来的人可以先从外企做起,慢慢适应中国的环境,然后再进入国内企业。

对于海归来说,薪水也很重要,然而公司的工作环境、职业前景也是海归十分看重的因素。政府需要在国内创业和投资环境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同时需要为在国企工作的海外人才建立相应的提升机制和提升空间。同时,政府可以吸纳一部分在国外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海外人才进入国企的高层领导岗位,

海归在北京、在国内生活,需要牺牲一些其他方面的利益,其中包括生存环境和子女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方面。这些差距导致许多海归不能把家庭全部搬回国。

在体制方面,我国在许多领域会出现商业化、市场化和行政性的命令发生冲突的现象。例如银行业,我国银行的成立需要银监会批准。而在美国,银行的成立和倒闭很正常,完全是市场化的行为。而中国银行的成立代表着利益集团,因此不能在国内按市场需求设立分支机构,不能实现市场化。我国证监会的改革、股票的买卖,要靠行政命令进行处理;同样,国企按国家的要求而不是市场的要求去运作,市场化的东西和行政命令搅在一起,往往产生了许多和市场需求脱节的行为。

裔锦声  美国华尔街重心集团总经理

    我认为中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城市化。新一届班子提出了继续城市化,将中国梦和中国的老百姓连接起来。我支持这一点。

在华尔街做事情,程序流程非常清楚:拿到项目,根据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人才、组建团队,完成项目的目标,拿到佣金。而我回国后找不到老板,中国的市场没有形成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美国的东西海岸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都往中部走。我国的大部分金融人才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运营成本不断上升。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源可以靠市场方式向中西部低成本的地区自由流动。美国希望重新占领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而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中国靠什么竞争?这需要我国政府去认真应对。

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需要重视广大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西方人信仰上帝,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天堂;而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我们的故土,建设我们自己的房子,拥有自己的家。因此,我提出就地城镇化的建议:国有企业在海外拿回来的大项目,可以放在城镇上的园区里面,能不能通过政府作担保,采取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建设。我想这样的话,很多外资都会进来,帮助我们完成城镇化。

陈迅勇(Jason Chen)  美国华尔街人协会创始人兼主席

我于1991年去了美国,在美国工作生活了22年,于2003年成立了华尔街人协会(Wall Street Ren)。中国在海外5000万人侨胞,而能够在华尔街做到董事、总经理级别的只有300-400人。协会成立的初衷是希望在华尔街工作的华人有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华尔街的大公司80%总经理都参加了这个协会,其中包括高盛、摩尔根的总经理。

美国提出了把制造业移出中国的计划,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把他们的工厂搬到了东南亚地区,有的甚至把其产品的生产环节搬回了国内。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不可能完全依靠千人计划来完成,任何一个产业领域的提升都需要其科研团队几代人的积累才能实现,不可能仅仅通过引进几个领军人才就能完成。

在人才招收方面,我国的海外人才引进机制缺乏针对性,很多华尔街的职业经理人根本不看国内的新闻和相关的媒体报道,没有机会接触到我国人才引进计划,不了解我国在人才引进上的各种计划和相关的激励措施。

如何才能在我国政府和高层次海外人才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建议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入到高端海外人才的社会交际圈,建立相应的渠道。通过专业协会和校友会来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使海外人才了解中国的人才政策。

谢清加 智能信息公司CEO

    我于1992年到美国学习计算机,之后一直在计算机领域开发设计,有着20年的国外工作生活经历。美国的硅谷有很多华人创办的高科技企业,他们在技术上有着很大的优势,然而他们在回国后成功的比例并不高。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办大事的能力很强,而公平性上有差距,做小事的能力差。在美国只要把小事请做好,同样可以就可以挣钱,获得巨大利润。

中国是国家主导的国家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占了其经济的一半,民营企业的利润太小。我国技术的选择很多不是市场的选择,而是政府的选择。因此,技术公司要想在国内生存,必须进入政府部门的视野,通过与政府的合作来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从而实现技术的不断创新。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海归回国后需要适应国内环境,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清晰地分析国内的发展环境,抓住其产业机遇,成功地预测其技术产品的前景,才能够使自己的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许多制度体系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操作程序,不能实现与国际通行惯例的接轨。而国外的制度体系设计和计算机程序一样系统化和清晰化。海归人才需要看清中国的乱麻现象,这样才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我国政府在改善创业环境方面,可以从透明化、市场化和系统化上进行改进,从而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关山  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我于2005年到法国留学,2012年回国发展,进入了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针对我国人才政策的局限性,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人才跟踪方面,建立国家海外人才库。从中国留学生出国一开始,就通过海外服务机构跟踪每个留学生成长经历,建立信息档案,完善人才库。

第二,在行政方面,我国在学历认证上需要加快审批,需要行政简化。海外留学人员应聘国内企业时,需要准备的材料不明确,不系统。同样,归国后的优惠政策、鼓励政策也没有对明确的文本进行宣传。

第三,人才的中长期发展和规划方面。政府需要发展有利于海归创新创业的大环境,需要推动留学生联谊会的建设,定期举办大型聚会,提供可以进行信息沟通的平台。同时,在海外的留学生和华人很难了解到国内的职位招聘信息,希望将来可以在国外建立政府官方的职位发布平台,定期发布国家的人才政策和国内的职位需求信息,这样就能实现与海外华人的沟通和交流,让身在海外的学子和华人及时了解我国的发展现状,加强与我国政府和企业的联系。

    
王辉耀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建言献策委员会主任

    这次会议得到了大家的高度重视,参加座谈会的人才工作者、研究者、宣传者以及在场的海归嘉宾们用亲身的工作经历和创业经历,阐述了国家最新的海归人才政策和区域经验做法,讲述了海外学习、国内创业的感人事例,提出了对国内人才政策创新方面的有效建言。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将对这些好经验、好思想、好观点进行认真地梳理和总结,向有关部门和机构建言献策。此外,并将有关内容编写进《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

最后除了感谢海归们回国创业外,还感谢欧美同学会,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北京市、朝阳区海外学人中心和组织部门的重视,《神州学人》的支持,以及媒体界的关注。

相关链接:

2012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编写出版了《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作为中国首部国际人才蓝皮书,该书的出版和发布得到了业内权威专家和各主流媒体的大力支持,受到了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的密切关注和广泛好评,引发了海归创业和发展的许多新话题。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和人民网等近50家知名新闻媒体对蓝皮书进行了500余次的报道及转载。《光明日报》在十八大专刊整版对相关话题进行了介绍。

在此基础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推出新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该报告力求反映中国海归创业、就业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规律,总结海归创业、就业的相关问题,分析海归创业的环境,提出促进海归就业、适合海归创业的建议。

海归呼吁全覆盖、普适性的人才制度

千人计划网:http://www.1000plan.org/qrjh/article/30881

中国海归发展与建言献策座谈会举行

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world/gjsx/201305/t20130502_536320.html

中国海归发展与建言献策座谈会召开

新浪教育:http://edu.sina.com.cn/a/2013-04-23/18102278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