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型人才难觅,只能“海外抄底”

2013年2月28日

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2007年495万大学毕业生有100万未就业;2008年560万大学毕业生大约150万未就业;2009年将有 610万大学毕业生,同时又遇上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预计起码将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就业。与此同时,许多企业苦于无人可用,纷纷热衷于海外“人才抄 底”。这似乎形成一个鲜明的矛盾。

实际上,中国过剩的是一般性人才,但创造性人才以及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一直短缺。

中国教育体系不适应培养“创造型”人才,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培养“适应工作岗位和组织安排需要”人才的时代,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无法产生比尔·盖茨 等创业人才的原因。“创造型人才”意味着他们并不依赖就业形势和学校文凭,他们甚至在学校就已经能够自己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就像比尔·盖茨、拉里·埃里 森、迈克尔·戴尔等一样,能够从大学退学,没有文凭依然能够建立微软、甲骨文、戴尔这样著名的高科技公司。

中国的教育体系也还不适应全球化时代、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需要,所以中国无法在全球市场吸引足够多知识产业就业机会,也形成了以低端制造业为主 的产业结构,甚至学历注水,有量无质。中国每年培养的博士总量世界第一,即使以2004年的博士点来计算,我国平均每4.2个硕士能出1个博士,而美国则 是每10个硕士才能出1个博士,自然,中国的博士含金量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因此,麦肯锡公司的调查报告才会称:中国每年新培养约60万名工程师,是美国 的9倍,但大学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的人拥有为外企工作的国际化技能,相比之下印度都达到25%。

由于企业缺乏满足他们需要的人才,一旦海外人才降价,“人才抄底”热就难免会出现。政府也很难强迫要求企业必须全部雇佣本国公民,新加坡人力部 代部长颜金勇曾在《联合时报》举例说明,如果一家跨国公司的项目需要聘用200名工程师,但只有100名本地工程师称得上优秀,因此还必须聘用100名海 外工程师;如果政府不允许它雇用海外工程师,你以为这家公司别无选择只能再雇用100个本地人,但事实上它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把业务、项目外包到有 200名优秀工程师的国家,到时,不但没得到100个就业机会,还白白失去100个职位。

还有另外一种“人才引进”的模式,就是主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而让引进的海外人才不但不对本土的大学生形成竞争关系,还能为本土大学生提 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几百万大学生无业可就,本国产业和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又已经饱和,则只能从海外引进那些能在本国投资、并为本国公 民创造10个就业机会以上的人才,以及引进如比尔·盖茨2005年所形容的“引进1个带来4个就业岗位”的高级专业人才。

然而,这样的高端人才全世界都在争夺。美国每年都批准14万人才通过职业移民渠道获得绿卡,其中4万“杰出人才”不需要在美国有工作以及居住 过、不需要排期等待就可以直接申请。中国不能不在这场“人才战争”中与欧美竞争,但如何建立顶尖人才入籍扎根中国的制度,通过制度全面引进人才?如何完善 国际化的人才选拔、激励、评估制度?这是一系列迫切而有针对性的问题。

  (本文摘自中信出版的《人才战争》,作者系中国与全球化主任王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