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中国留学与海归潮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当年中国的“留学第一人”容闳曾如此表达自己留学的目的。中国留学大潮自清代官派“留学幼童” 以来,先后涌现出孙中山、黄兴到陈独秀、李大钊再到周恩来、邓小平等数代杰出人物,这些留学生归国参与国家历史进程,改变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
新中国建立之后,与过去留学生回国后主要从事“拯救中国”的事业相比,大多数留学生步入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领域,从事“建设中国”的事业。因此,在 江泽民等前国家领导人之外,海归当中主要是涌现钱学森、邓嫁先等著名科学家,分布在科、教、文、卫等领域的岗位上。随着改革开放开始,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市场经济在90年代开始确立主体地位,大批归国留学生又投身体制外,在市场经济领域掀起了“创业中国”的大潮。
截至2008年,我国总共送出留学人员总数为139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数14%。另据统计, 其中归国留学人员为39万,回国总比例为28%。中国留学人员的内部构成进入21世纪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体制外自费留学生已经占出国留学人数90%以 上,出国留学地区也分布在世界109个国家和地区,所学科目几乎覆盖了当代所有学科。总体来说,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21世纪的海归潮体现了如下十大 新特点、十大贡献。
新时期留学潮的十大新特点
1.留学规模空前
从1872年到1978年百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不过13万。截至2000年,中国总共也只送出34万留学生。但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加入 WTO,与国际日益接轨,许多人都把出国留学当作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要过程,中国留学人员群体的数量也急剧上升。截至2008年,中国已送出了139万留 学生,短短8年时间有100多万中国人出国留学。在1998年到1999年,中国一年只送出2万多留学生,而在2007年到2008年,一年间就有超过 20万的留学生出国深造。留学热还在加剧,估计最多3年,中国留学生总数就会超过200万。
2.留学逐渐社会大众化
过去留学潮是精英化的,只有非常优秀的学生,考取公费奖学金或获得国外大学生奖学金,才能出国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留学就日渐成为大众化,典型体现 就是自费留学人数的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1998年到1999年,一年只有2万人出国留学,公费 依然占据很大比例。进入21世纪后,国家公派留学人数只是小步攀升,自费出国留学则高歌猛进。2006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7000多人,而自费留学则已 经占全部留学的95%左右。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人均收入在全球相对提高,自费留学的比例还会增加。
3.留学日渐低龄化。
过去,中国的年轻人习惯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现在,更多的人开始从高中直接考国外的大学,留学低龄化成为新兴趋势。2007年,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发布 留学调查报告称,在上海的出国留学生当中,15到19岁占据了大约27%。《重庆晨报》也报道:自“美国高考ACT”2007年落户重庆以来,重庆巴蜀中 学高三甚至出现一个班有29个学生通过了托福考试的现象。随着中国经济的相对快速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留学费用降低,这种趋势还会加强。
4.留学目的地分布日渐广泛。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踏出国门的留学人员主要选择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但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2005 年的数据统计,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地域分布,只有32.1%在美洲,27.9%在欧洲,在亚洲留学的人数已经达到25.2%,在大洋洲留学的人数则有 14.2%。进入21世纪之后,在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以及北欧国家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并且还有不少留学生开始选择印度、阿根廷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有人 戏称:“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中国留学生。”
5.留学专业选择多元化。
中国最早第一批出国的留美幼童,几乎全部是以学理工为主。此后,中国人出国留学也一直是学理工科的居绝大多数,而经济管理类和人文学科类等专业则较少有留 学人员涉及,特别是早期的出国留学人员。现在,留学人员的专业开始发生很大变化。2005年,我曾对国内300名海归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调查分析,尽管他们 都在经济领域中自行创业,或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但46%的海归在海外学习的专业为理工专业,27%的海归留学专业为经济或工商管理,12%的海归留学专业 为法律或其他人文专业。当然,这些人主要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出国留学的,可以看得出,理工科专业在当时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
2007年,我联合欧美同学会商会、《神州学人》开展随机调查,由于大部分参加调查的出国留学人员都是2000年以后出国的,所以这次调查的结果就发现出 国留学人员的专业选择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出国学习会选择实用类的学科,如经济和工商管理等几乎占到一半以上,人文社会学科和法律专 业也占到很大的比例。
6.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毕业后继续海外深造。
我国的文化传统一向重视教育,留学生也比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包括印度人都更有兴趣毕业后继续追求更高学位。但在过去,大多数留学生是否深造不取决于自己, 而取决于是否获得了国外大学的资助。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1988—1996年期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调查,当时所有外国博士生得到大学研究助学金资助的 比例在50%以上,但中国博士生则达到80%以上。当然,这主要由于中国收入水平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太低。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 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留学生的家庭可以承担自费留学所需费用,因此,是否深造也不再取决于是否得到资助,这使得留学生在国外毕业后继续深造学位的比例大大增 加。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以前,拥有学士学位毕仍继续学习的中国人比例为11.5%,而在2000年以后5年中,这一比例平均达到44.1%, 远高于在美人数最多的印度留学生(13.9%)。
7.人才回归比率比上世纪相比处于下降趋势。
从统计数字来看,公派留学人员的回归率最高,截至2005年9月底,国家留学基金委共派出各类留学人员22031人,到期应回国18654人,已有 18098人按期学成回国,回归率为97.02%。但另一方面,包括自费留学人员,从过去10年的留学人员总体统计数字来看,回归形势并不太乐观。在 2000年,总回归比例还能达到38%,而在2008年,则只有28%,中间甚至一度只有大约25%。
8.留学生就业日渐多元化,从“三师”走向“三家”。
传统看法认为海外华人喜欢自我封闭成一个圈子,不大关心政治,从事职业多为“三刀”(菜刀、剪刀、剃刀)。但由于大批高学历的中国留学生改革开放后来到海 外,大量进入科技、工程、商贸、法律、文化、教育、医学、金融、经济、政治和军事等行业工作,从事技术性或管理性的工作,已经改变了对海外华人的这种看 法。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中国日益国际化,新出去的留学生则更能迅速融入海外,从事职业又有从“三师(工程师、医师、会计师)向“三家”(科学家、企业 家、发明家)发展的趋势。
而归国留学人员的就业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回国的留学人员,特别是公费留学生,大部分都集中在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国有企业就 业。但90年代以来,大多数的海归人才都在体制外就业,主要活跃在新经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领域。2006年底到2007年初,我曾进行了一项名为“海归 目前从事何种职业”的调查,结果发现,海归在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27%,在大学和研究所工作的有17%,自己创业的接近11%,在民营 企业工作的有16%左右,而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不到10%,在政府部门的仅有3.4%。西方跨国公司的在华高管、新经济领域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留学生出身, 这些高层次人才是中国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
9.留学生回归大多集中在一线大城市。
海归回国后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进行了一项调查,只有2%的海归在中西部地区就业。海归扎堆沿海热门 城市,不仅是因为这些城市发展较早,拥有过硬的硬件设施,能够为海归人士提供理想的就业环境,还因为这些地区一直以来在城市文化氛围上与发达国家相差无 几。但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角度看,则还需要引导部分海归从个别大城市向内地的二线城市发展。
10.人才环流现象日益突出,“海鸥”开始涌现。
随着我国签证政策从2001年开始向开放的方向改革,2004年甚至出台了中国“绿卡”制度,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形式日益灵活多变,“人才环流”的群体在 21世纪也日渐增大,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批留学生在海外已经成家立业,不便彻底回来;一些回来的海归则从事“出口”行业或跨国贸易,我在 2005年提出“海鸥”一词,主要是指跨越大洋两边跑的留学人员。预计未来10年,两地跑的“海鸥”的数量还会有明显增加。
新时期海归的十大贡献
海归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无疑是全方位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07年也曾进行了“海归为中国带来什么”大型调查,绝大多数人认可海归带回来 了先进的科技和知识,调查也同时显示,海归的影响远不止体现在科学技术上,他们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管理理念以及国际化思维、国际化视野,都是加速我国融入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促进国民思维前沿化、国际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此外,中国海归正在帮助国家打造一批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海归中有一大批熟悉东西方文化和 国际游戏规则的留学人员,他们是中国国际化的先锋力量,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也是中国连接世界的强有力的纽带,是中国和世界打交道的最好的生力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同时90年代后期又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因此,21世纪的大多数留 学人员回国以后,更多的是投身到了我国经济商务发展的大潮中来,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概略而论,海归回国发展大潮中的贡献和优势,我认为可分为以下十个方 面。
1.教科文卫领域的栋梁
教科文卫传统上是海归群体最集中的领域,海归已经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国家的一线主力;它们在帮助国内教学科研水平与国际保持同步的同时,努力创造新的成果, 提升中国在国际科技界、学术界的地位。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都有留学经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 勋奖章”的23人中,留学归国学者有21人。改革开放以来,据教育部计数据显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留学回国人员在校长中占78%,博士生导师占63%, 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占72%。高层次留学人才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2.积极发挥参政议政作用
中国海归群体对公共政策事务的影响,目前还主要体现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上。目前,在中国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 院等国家级智囊机构中,都活跃着大批海归。各民主党派以及一些民间团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下属的一些研究院所,也有不少留学归国人员潜心研究 有关课题,积极向中央建言献策。
3.参与民间外交提升中国软实力
归国留学人员也是我国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苏联与东欧各国的外交,20世纪70年代对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外交,都有留学人员的身 影。改革开放后,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民间外交显得格外重要。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上,尤其是在海外通过当地民间机构的解释和争辩,往往会起到比中国 官方渠道的宣传更有力的成效。现在,在国际舞台上,在瑞士达沃斯论坛,在全球财富论坛上,在世界各种交往平台上,我们都能看到一批十分活跃的归国留学人 员,他们熟悉东西方,掌握两种文化,成为沟通中外民间和商务往来的一支重要力量,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在美留学人员团体通过同美国国会议员们的沟通,开始 影响美国有关政策的决策过程。
4.发挥社团和公益的积极作用
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和谐社会的形成,越来越需要政府、企业和社团发挥各自的优势,需要发挥公民社会和公益事业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留学人员社团组织是凝 聚、发挥海内外学人力量的有效载体,是实现留学人员与国内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此外,海归们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例如欧美同学会商会已从2003 年起连续多年在京城举办慈善晚会活动,所募集的善款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兴建希望小学,等等。
5.创业大潮中高新技术与新经济的主流
高科技产业与新经济领域是人才回归创业的主要阵地,他们的贡献最突出体现在填补国内空白行业,完善中国经济结构。留学生们踊跃回国创业,也推动了国内在新 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讯、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著名留学生创办和管理的企业如亚信、UT斯达康、搜狐、新浪、中星微电子、当当、携程、E龙、 百度、空中网、尚德集团、新东方,如家快捷、展讯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这些企业大都成为了中国新经济和高科技的主流。例如在美国高科技板块著称 的纳斯达克上市的上百家中国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都是由海归创办和管理。
6.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推手
近年来海归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帮助,一方面是利用自己国际化的经验和优势,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帮助本土国有或者私有企业走出去;另外一方面从事投资银行、 咨询、会计、法律等“中介”行业,间接地帮助中国的企业在海外发展,充当“推手”。近年来,中国超大型国有企业包括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几乎每一 例都少不了国际著名投行、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的帮助。目前,所有这些投行在华的掌门人,全部都是海归;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合伙人中也有不少海归。
7.跨国公司中国化的主力军
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将通过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出口与进口,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加快跨 国公司本地化与本土公司国际化等各方面措施,促进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能否与本土企业密切合作至关重要。大批海归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的掌门 人。差不多所有在华的跨国公司都有海归精英的参与,有的海归还成为世界500强在中国公司的CEO。他们对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加速中国和国际经济接 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8.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力量
还有大量的海归精英活跃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领域,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领跑者。他们中包括了创业型人才、职业经理人、金融财务人才、咨询人才、法律人才、 经纪代理人才、IT、网络人才、传媒、出版人才、公关、广告人才、旅游、会展、教育人才等各界人士。海归人士在这些领域中的创业大量涌现,加快了中国第三 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9.带回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与人才
海归创办企业大多属高技术和高端服务领域,许多人海归回国创业还为国内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其中不少人拥有专利。创业后,海归一般都与国外保持着密切的联 系,也便于及时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并开展国际合作,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在国外也有企业,可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研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另外,海归创业往 往选择团队形式,往往是各有所长的几个人一起回国创业,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实际上也帮助中国不断从国外引进企业所需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一定是留学生,有可 能是海外华裔人才,甚至欧美的优秀人才。
10.带来国际化的创业理念、商业模式、社会文化观念
海归回国创业对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塑造新的创业文化,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另外,海归在中国对外开放中,除了中国传统的吸引外商直接 投资的招商引资模式外,还带回了新的融资方式,引进了新的国际资本,创造了新时期利用外资的新方式,例如国际风险投资的理念和新经济的模式,以及国际化的 现代企业管理概念,等等。
新时期海归的分布
1.归国留学人员的地区分布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07年进行的调查,归国留学人员一般都扎堆在沿海热门城市,包括二线省会城市。对于归国留学人员来讲,最佳就业地区也是东南 部沿海中型城市。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城市发展较早,拥有过硬的硬件设施,能够提供理想的就业环境。更重要的是这些城市或地区在商业、文化氛围上与西方国家相 差无几,并且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金融、软件等智力型产业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地区,也适合留学人才发展自身更国际化的特长。
4.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形式
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为充分开发海外留学人才资源,鼓励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祖国服务,其中主要提出了如下形式:
(1)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在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受聘兼任专业技术职务、顾问或名誉职务。取得博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员可以到国内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做博士后。
(2)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设备和资金等条件,与国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进行合作研究。合作研究可以采取个人与单位、个人与个人 或单位与单位的合作形式进行。研究工作可以在国外,也可长期或短期回国内进行,国家鼓励留学人员与国内企事业单位合作,在国内或国外建立合作研究开发基 地。
(3)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接受国内委托的科研项目,在国外开展研究、开发活动;也可委托国内有关研究单位、团体,开展接受国外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
(4)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专利、专有技术、科研成果等在国内进行转化、入股,创办企业;或以专有知识、技能、信息学开办专业性咨询公司;可以用自有资金或引进资金在国内投资。
(5)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依托海外的科研、教育、培训机构等条件,与国内有关单位合作或接受委托,帮助国内用人单位培养人才。
(6)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到西部地区从事技术引进、科技考察、咨询服务,开展各种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国家按有关规定予以资金支持。
(7)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在国内注册中介机构,为国内引进外资、技术、项目等提供中介服务;联系外国专家来中国举办各种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建立与国外学术技术团体的联系,开展科技经济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外建立从事为国内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推介营销等中介服务。
实际上,无论多少种形式,留学人员的回流并为国服务可以简单地分为2种趋势:一种是人才回归,即人才彻底回归祖国,目前,我国留学生回归率大约为四分之 一;还有一种趋势就是人才环流,即人才在两个甚至多个国家间循环流动,留学人才可能拿着外国护照但在中国投资、工作或者与中国的政府和企业展开合作,也可 能保留着中国籍代表中国的跨国企业在海外工作,由于中国并没有加入多少其他国家的免签证计划,也不像印度和巴西承认双重国籍,因此,相信在中国工作却保留 外国护照的留学人才有相当一部分,例如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就还保留着美国籍同时却在清华当教授。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个群体在留学人才回归率的统计上经 常会被忽略,尽管他们与回归的人才一样都已经在为国效力。
新时期留学生的回归调查
1.留学人才回归的原因调
2006年,笔者在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与发展论坛上进行了问卷调研,发现留学人员回国原因中,“家庭原因”、“国内一般的商业机会多”、“把知识应用在 中国的发展上”、“事业的发展潜力比国外大”得到了最大认可。而“在国外生存就业难”、“朋友邀请合伙”、“国内单位提供优厚条件”这三项并没有得到认 可。这说明归国人员大多数并不是完全基于国外生存困难和经济待遇而回国,也不是听朋友的建议一时冲动,更多的是成熟思考之后,出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期望在 国家的大好机遇做出成就而回国。特别是对志在商业领域发展如渴望创业的人来说,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所能提供发展机遇显然比待遇更重要。 事实上,在待遇上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明显。
2.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主要困难
2006年,笔者在参与欧美同学会联合有关省市展开的海归专题调研中发现,虽然从宏观上,海归看好中国的经济环境,许多海归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突出成 就,但是在微观上,留学人员回国后,“水土不服”现象日趋明显,此次调查就这一热点问题对多名海归进行了访谈。从调查统计来看,只有44%的人认为实际与 期望一致,1%的人认为回国后的经历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因此,这需要国内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营造海归发展的良好环境。
目前,在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都是其目前每年接受的最大外国留学生群体。在美国,中国留学生屈居于印度之下,排在第二。“人才 外流”或者说把留学生“派出去”未必是件坏事。然而,当中国留学人员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人选择回国,具备博士学历的高学历留学人员回归比例则还要低一倍。 这时,就不能不应该引起中国的重视。中国并不是一个人才过剩国,我国社会发展也需要这样一批熟悉东、西方的国际化人才。因此,未来还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推动海外人才回流,为国服务,做出贡献。
目前,中国正处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的崛起已不仅仅是成为“世界工厂”,还需要成为知识大国和人才大国,成为世界“创造中心”。而要抵御当前金融危 机,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建立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的既定目标,需要凝聚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才能和智慧,需要加强对留学人才这个新兴课题的研 究。分布在海外的留学人才,具有跨越、联结东西方的天然桥梁优势,只要社会各方妥善加以任用,有针对性地推动人才回流以及人才环流,他们仍将成为中国进一 步崛起与发展的助推力。正如2003年10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所说:“广大留学人员应思国家之需、展所学之才,努力在回国创业、为国服务中开创新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