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跨国创业:人的回归与才的回归

2014年2月19日

由海鸥创业平台和怀雅迅大学商学院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次海鸥创业论坛在多伦多成功举行。在论坛上,我做了题为“海鸥回国创业现状与展望”的演讲。我介 绍了海鸥人士回国创业的整体情况,和与会来宾共同探讨了海鸥人士如何能把在中西文化夹缝中求生的劣势转化为贯穿中西、跨国提升的优势。现场有150余位华裔听众,提问很踊跃。

海归这个词,已经被社会和广大媒体所熟悉。

虽然国内近些年重视实施人才战略,吸引了不少人学成后回国创业或者服务,为国内各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就总量上讲,海外未归的人数依然巨大。 况且,回国人员除自主创业外,也多在外资企业或者外资研究机构工作。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年底曾刊文称:中国人才在国内外双重流失的问题,造成的损 失比知识侵权还更具杀伤力(“外报指中国人才在国内外双重流失妨碍国家发展”,中国新闻网,2003年12月16日。)。近些年来,如何吸引已流失的海外 人才,使其最大限度地为国服务,提取累积的这种智慧资本,成为国家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正因如此,海鸥这一群体日益凸显出来。

我认为,目前对于人才流失的问题可能需要一些新的思路,要对中国留学人员群体做个新的划分和分析。我们可以把中国的留学人员群体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海归群体,这部分人已经回到国内,在国内发展,在教科文卫和经济商务等领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二部分人是海鸥,海鸥群体来自中国,曾在发达国家留学和工作,经常往来于中国和海外之间,从事各种交流和经贸工作;第 三部分人是未归群体,未归是指那些从中国出来,在海外留学,但由于留学、工作、家庭或子女等原因,尚呆在国外的留学人员。这三个群体分别在不同的空间,以 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技术转让和文化传播,给国内创造了更多市场机会,为实现双方共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传统的统计意义上,我们是简单地把留学人员划为已经回国(海归)和尚在国外(未归)两大块。    2006年的统计数字中,也是依据这种分类,指出已经回国留学人员27.5万人,尚在国外79.2万人。但我认为,这种统计已经过时,我们忽略了海鸥这个 日益庞大的群体,也缺乏对这个群体的研究。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扁平的世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利用现代通讯、网络手段,一个留学人员身处原地,就可以将其智力、知识等资源转化为信息形 式,转递到另一地方,从而实现“人”与“才”相对的分离和流动。在物理的空间上,海归、未归和海鸥有暂时、相对的点的定位,并存在互相转换的可能性;而在 虚拟的空间上,存在持续的、不定点的流动。

我认为,随着国家人才政策从强调“回国服务”演变到同时强调“为国服务”,从强调“人的回归”演变到也同时强调“才的回归”,在实践中和事实上,海鸥形态 的存在已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归来(质变为海归)的一种重要方式。被称作海鸥的人都是国内、国外两边跑,即使居住国外,所从事的很多工作也都与国内关系密切, 从这一现象看,他们也可以被视为国际人。我在前面也指出,国际上目前对人才流动的研究十分重视,全球人才循环流动,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特别突出,实际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时空差距的缩小,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人才大流动的时代。

海鸥是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大的一个新兴海归群体,它的存在,也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有关统计的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比例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因为两边跑的人多 了,而这部分人没有被统计在内。我在平常生活与工作中与这一群体接触很多,据我估计,目前中国海鸥这部分人的数量在20万到30万之间,他们未来的作用将日趋重要。

现阶段,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国内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迅猛趋势为知晓国际信息、具有国外工作经验的海鸥或“国际人”提供了跨国发展的极佳机遇。

海鸥人士回国或跨国发展的趋势,已经不是聚焦于进入外资企业,而是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海鸥人士需要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利用“国际人”的背景和在两个国家的资源,扬长避短,找准自己的位置,参与中国的高速发展。

海外华人可以做海鸥型的企业家,这不仅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方式,也是全球化的一大趋势。海鸥人士在观念、语言、理念、管理、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创 业模式不拘一格,包括由跨国公司派驻中国、接受国内公司海外招聘、进入经济开发区或留学人员创业区、直接回国办公司、带有价值的项目回国、代理中国产品海外销售、在中国推广国外产品等。

我国对出国留学人员由强调“回国服务”转变到也同时强调“为国服务”,分水岭为1992年所提出的“来去自由”政策。这种政策与思想的演变,是现实主义的 表现,也反映出政府对既成事实的积极态度。人的回归与否仅是一种地点事实的客观变化,而才的回归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留学生的价值,让他们得以通过多种形式 为国内经济、科技以及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也是将人才外流转变为人才循环流动的重要战略,对于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意义深远。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单从经济实力角度而言,国家难以吸引人才回流,有鉴于此,这种折中政策可以从民族精神以及道德感入手,吸引更多人才为国服务。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  王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