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福:中美抗疫也应以合作为主线

2020年3月25日

2020年3月19日,全球化智库(CCG)以“中美‘战疫’合作与全球经济影响”为主题举办线上研讨会,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就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中美合作展开讨论,为促进中美共同抗击疫情,抵御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冲击贡献智慧。会上,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孙永福通过分析借鉴中欧在抗疫中的合作对中美合作提出了相关建议,他表示中美应在新冠疫苗的研究和使用等联合科研方面展开合作,并应降低双边的关税,增强互信、避免相互指责。

以下为孙永福发言全文:

谢谢主持人,开始邀请我的时候,我确实有犹豫,就像你介绍的,我是原来负责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今天的主题是就疫情的变化,中美如何进行合作?那么坦率的说,与在线的其他专家相比,既不是学者,也不是专家,对中美问题的研究非常的肤浅,虽然我去年去了两次美国。大家知道,中国的疫情初步得到了控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局面,也就可以这么说,中国政府在疫情开始所采取的一些果断措施,特别是把武汉封城、湖北的控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据世卫组织所统计,全球159个国家甚至以上已经都发生了相关疫情,欧洲是目前疫情的重灾区,当然也包括美国,所以作为原来负责中欧之间的合作人士,我想从中欧关系谈起。然后涉及中美之间目前应该如何合作?大家通过新闻也看到了,在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是意大利,那么应意大利政府的邀请,中国已经派出了两批医疗队,携带各种医疗的救助物资去意大利。刚才主持人高老师已经说了,我们既有四川的医疗队,又有浙江的医疗队。大家通过新闻也看到,我们国家习近平主席也和西班牙的首相进行了通话,在疫情防控方面,中国的经验、中国的物资也会对西班牙采取一些援助。

塞尔维亚是我们的非常友好的欧洲的一个合作的伙伴,在疫情发生之后,本来想得到欧盟的一些援助,但是欧盟大家也知道所有的国家都有疫情,所以很难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塞尔维亚,那么塞尔维亚现在所得到的援助也主要是来自中国。目前中国与欧盟领导人之间也在通过对话,共同研讨如何抗击疫情,而中国的经验对欧洲是有作用的。中国的防疫物品,包括口罩、防护服,其他的一些医疗物资也在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的向欧洲进行输送。

我相信中欧之间在疫情防护方面会有更多的更好的合作,这也体现了习主席所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新冠状病毒它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作为防护来讲,中国的经验虽然不可能完全借鉴到欧洲,因为体制不一样,但是中国防疫方面的一些经验、措施,包括医疗防护方面的手段,对欧洲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我们现在已经开展了非常好的合作。反过来讲,中美之间,美国的疫情也在不断扩展。我们也看到了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中国的这些专家组的成员,已经跟美国的专家组进行了相应的一些对话,包括哈佛大学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一些对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专家一级的对话会促进中美在疫情防护方面之间的这种合作。我觉得这种趋势应该保持下去,应该不断的扩大发展。我前几天专门看了一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争的辩论,拜登和桑德斯这两个人对中国是有看法的,但是桑德斯本身也赞扬了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已经取得了一些战果。所以我认为在中美之间对付新冠状病毒,也是应该以合作为主线,我认为合作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个从科研的角度,现在美国已经有了相应的疫苗的出现,中国也有。

那么在联合科研方面,特别是新冠疫苗的研究和使用,我觉得也应该开展相互之间的各种合作,因为新冠病毒是没有国界的,科学研究也应该是没有的国界的,这种双方的合作,当然也包括欧洲、中美欧之间的在疫情,特别是疫苗方面的这种合作,对人类都是有好处的。

第二点就是在贸易方面的合作,上边的两位专家霍院长和崔教授都已经谈到了,我就不想多说了,一个是落实已经达成第一阶段的双边经贸协定,再有,我认为应该降低双边的关税,特别是目前疫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之下,大家知道中国在防护用品的生产方面已经调动了全国的力量,不仅是恢复,而且有很多原来不涉及这些方面生产的一些厂家都在加速生产,我想他们生产的口罩防护用品,不仅对欧洲,对美国都是有用的,因为美国在本土的生产目前看从调动来讲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对中国的防护用品,我觉得是有利于美国人民的事情,美国政府应该采取一些降低关税的措施,这样有利于美国疫情的防治。

再有一点,我觉得现在比较缺乏的是双方的互信,所以应该避免相互指责,而应加强合作。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在科技方面、在疫情,特别是疫苗等等研发方面加强合作,在贸易方面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合作,那么为了双方和全人类能够渡过难关,就打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我也希望这样的合作能够延续下去,为将来的长期合作能够做出相应的贡献。中欧之间的合作已经有很好的开端,我相信随着中欧的合作,中美之间也应该沿着合作的道路,而不是相互指责的方向去发展。

 

(本文根据孙永福先生在全球化智库(CCG)于2020年3月19日以“中美‘战疫’合作与全球经济影响”为主题举办的线上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