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战“疫”:从文明互鉴中汲取能量好过在文明偏见中“自我膨胀”
2020年3月19日
“现在是让西方媒体停止指责中国方案的时候了。他们需要解释如何将这些(疫情防控)方案用于当前陷入危机的不同文化和社会、如何在各自国家中合理借鉴中国经验,这才应该是报道的焦点。”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美国政治经济学家龙安志(Laurence Brahm)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全球战疫的关键时刻,从文明互鉴中汲取能量,远比在文明偏见中“自我膨胀”更有意义。
“我观察了过去40年中国应对挑战的许多改革和政策,看到了中国政府系统的协调和有组织的响应,还有中国人民始终如一的团结协作。”龙安志说,“经验一再告诉我,当危机来临时,中国领导人会以冷静和理性应对,中国人民会展现极强的协作和凝聚力,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很少看到。”
龙安志认为,中国取得积极战疫成果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人们对高级决策的尊重和执行这些决策的能力,与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文化息息相关;能够因势而变,适应变化的灵活性本身又是道家文化的体现;而将所有事物视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多角度看待、理解问题则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因素。”
“倡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龙安志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中国古话,很早前就已阐述不同文明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道理。
在龙安志看来,中国此次坚决有力的抗疫措施,已最大程度减少了病毒对人类环境的威胁,为全球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次会给世界许多国家带来新的意义。”龙安志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希望中国提供遏制和抗击新冠肺炎这一大流行病的经验和知识,而仍处在抗疫一线的中国也毅然派出专家医疗团队驰援国际社会。“对于必须直面病毒威胁的国家而言,中国经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
龙安志回忆道,当年的尼泊尔大地震,他就已经真切感受过中国的大国担当。“我当时在地震救援现场看到,中国提供的帐篷等物资是最多的,中国派的医生和救援力量也特别多,相反美国的AID(急救力量)并不多。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救治经验给当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救了很多人。”
龙安志表示,当全球性灾难来临时,总是可以看出不同文明面对恐惧的不同心态。有的面对现实,快速行动,寻求合作;有的左右观望,被动应战,贻误良机。“从这方面来说,中国自上而下的协调和动员很有优势,包括临时建立医院也是中国能做到的。许多国家向往学习,但他们很难做到,只能控制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其他方法很难做到。”
“以美国为例,对疫情的反应很快就呈现出了政治化。”龙安志举例说,从利用危机炒作话题,到匆匆忙忙掏空商店货架,错误信息四处传播。“很多普通民众并不清楚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这个时候,更需要有影响力的媒体和人士客观谨慎说话。但遗憾的是,他们好像并没有这样做。”龙安志指出,尽管中国的方法和经验已得到世卫组织和联合国的充分认可,但仍有人带着习惯性的文明偏见发表诸如“亚洲病夫”“中国病毒”等言论,企图煽动种族歧视和排外情绪。
“有些媒体和政客低估了中国控制疫情的能力,他们起初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上预测了疫情对中国最坏的情况。”龙安志说,“现在看来,中国拥有打败这种病毒的‘配方’,而那些贬低中国方案的人很可能正是需要运用它们的人。”
“全球化时代利益高度融合,责任共同交织,无论是对于人类生命、社会进步还是最敏感的经济形势都一样。”龙安志说,“就像我在美国硅谷了解到的那样,如果中国企业不恢复生产,美国企业日子就会很难过,因为他们要依靠中国的零配件等很多产品。况且美国还承担着很大的债务,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挫折,但中国应对挫折的举措又能带动社会向前迈进一大步。”龙安志依然看好中国社会的发展,认为疫情过后,中国将迎来在医疗、卫生、环境等领域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挑战与机遇共存的历史,世界见证过中国应对危机、面对挑战的不同时期。”龙安志说,“危机意味着‘危险和机遇’,危险过了,有的是机遇。”
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20年3月18日